大漠 发表于 2006-9-9 03:56:21

?谁在毁掉我们的孩子? zt

?
  ——中国教育警示录
  
  果然有光辉
  
  
  全中国的每一个家长可以真实地调查一下,问问自己的孩子是否快乐。
  如果有调查,我对于这个调查的结果持悲观态度。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孩子操心。可是,他们操的是什么“心”呢?吃好,穿好,睡好,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好。可是,我们是否关心过孩子是否快乐呢?
  学习不好的孩子,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中是不可能快乐的,这不言而喻。那么,学习好的孩子是否快乐呢?也不见得。因为他们同样也是忍辱负重,在文山题海中挣扎,在各种考试中拼搏。如果学习好的和学习不好的孩子都不会快乐,那么,我们就会面临一个可怕的现实:没有孩子是快乐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整体上所有的孩子(学龄前除外)都不能快乐,这个国家、民族、社会还有希望吗?
  造成这个现象,就是当下的中国教育!
  
  伤害“大多数”:中国教育弊病之一
  
  每天晨光熹微,当很多人还在梦中的时候,身着各种校服的中小学生便奔波在马路上。他们或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奔向校园,或在公共汽车站焦急地等待。在农村,中小学生每天和父兄们同时走出家门,甚至跋山涉水来到学校,风雨无阻。他们背负着家长期待的目光,承载着自己前途的重压,奔波在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之间。作为社会群体,当下中国最辛苦的除了农民、农民工,就数他们。
  小学生们向重点中学冲刺,中学生向大学冲刺,他们都像火线上的士兵,时刻准备着刺刀见红。他们在繁重的课程和作业的重压下喘息,在各种各样的考试前打拼。他们每天的睡眠基本不足,甚至周末还有奥数、英语、艺术、美术等各种补习。只有熬到高考过后,金榜题名,才能脱离苦海,苦尽甘来。
  然而,这只是一小部分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尽管他们如此辛劳,也未必能够考上大学,特别是理想的大学。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于这部分不能上大学的“大多数”,学校老师、教育界甚至学生家长,真正关注他们吗?了解他们吗?
  现在社会和媒体对于中小学生关注的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诸如高考的状元、奥林匹克竞赛的奖牌得主、“哈佛女孩”等等;其次是一些具有特殊禀赋的学生,如写小说的、鼓捣电脑的、有发明创造以及体育和艺术特长的等等;剩下的就是出了事的“另类”:偷盗抢劫、杀人放火等作奸犯科的。而对于那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数”,社会和媒体是沉默的。这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数”不仅仅是被媒体遗忘了,实际上也真正是被社会、包括自己的学校和家庭遗忘了。
  升学率仍然是每个中小学追求的目标。为了追求升学率,中学里的优秀师资主要用在少数可能上大学的学生身上。我们的中学就是为这些少数人服务的,质言之,就是为这些少数人办的。大多数可能上不了大学的学生,基本上没有进入中学教育的视野。学校对于他们的基本态度是得过且过,维持到毕业了事。当然,前提是不能出事、犯法。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被认为不能上大学的学生,不仅没有优秀教师的教育和辅导,甚至受到歧视。全国的中学都分为重点和非重点,重点中学也分成各种班。这种划分本身就造成了一种歧视。大多数非重点中学、非重点班的学生就像以前划分的阶级成份一样,他们的身份就是低人一等的标志。他们受到的压力不仅是学习方面的,很多是人格和权利方面的。在社会上他们也是属于被忽略不计的人群,见人自觉矮三分。甚至在自己的家人面前他们也没有自信,不敢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极容易被扭曲。因此,这些学生极容易自暴自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就是一个字:熬!中学生中犯罪的,可能主要就是这种学生。有些教员抱怨这些学生难以管理。试想在这种生存的状况下,一个学生如何可能健康向上、积极进取?
  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种恶劣的学习环境会给这些大多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将来回忆自己中学时代的生活,是充满自豪,还是不堪回首?我们设想一下这样的“大多数”将来进入社会,会热爱自己的母校,会热爱这个社会吗?他们将会用什么来回报母校和社会呢?
  学习成绩的好坏,并非完全能够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愿望,尤其是在当前中国高考的恶性竞争下。个人的努力和勤奋可以弥补某些不足,但不能决定一切。
  应该说,一个人的天赋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科学家也许没有经商的本领,哲学家也少有从政的才能。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差异是肯定存在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学好数、理、化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就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奥运会上得金牌一样。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或杰出人物。反过来,天才只是少数人,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因此,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少数有能力上大学的学生而遗忘了大多数没有能力上大学的学生,更不能让这个“大多数”带着心灵的创伤和扭曲的心理走出校门。这样,即使我们培养了少数的精英,但却伤害了大多数。这种负面影响对于个人是影响人的一生,对于社会则影响到道德伦理、社会风气甚至犯罪等多种领域,其危害性是难以估计的。
  日前出现的中学生蒋多多“自杀式高考”的现象,实质上是对于我们中学教育这种情况的一种抗争。教育应该是一种整体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只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行的人,发挥每个人自己潜能,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就是极大的成功。而让走出校门的“大多数”成为这个社会冷漠无情、甚至是具有对抗心理的公民,是中小学教育真正的失败。
  
  大学生自杀的背后:中国教育弊病之二
  
  我们的中小学在伤害了不能上大学的“大多数”以外,对于能够上大学的“少数”进行了怎样的教育?
  一个中小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学习成绩差,就一切完蛋。因此,在中小学里,学习优秀的学生是学校的宠儿、学校的骄傲。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是对中小学教育衡量标准的单一化和绝对化,即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一个中学生全部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
  这种标准也会影响到社会和家庭。如果孩子学习好,就是社会和家庭里的好孩子、乖宝宝,即使有些其他缺点也不在意,譬如任性、自私、懒惰等。如果学习不好,就是坏孩子,即使有很多其他优点也不能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赞赏,譬如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等等。这样,那些上大学的孩子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宠儿。他们是伴随着阳光、鲜花和掌声一路进入大学的。
  但是,聪明不能代替道德,智力不能代替良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很好的品德教育,肯定是一种缺憾。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自己觉悟,在良知和德行方面慢慢健全。有些孩子则因此而碰壁,甚至走上极端。
  因此,现在的中国大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几乎都有不适应的过程,几乎都有失落的感觉。他们具有受宠和被惯孩子的全部心理特征。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没有经历挫折,难以承受打击。这样,在大学里发生的有些事件,社会上觉得不可思议,而实际上则不是偶然的。
  我在北大教书近20年。我看到北大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受处分、退学和开除。原因除了生病和考试不及格以外,还有偷盗自行车和他人钱物的(这些不是贫困生)等等。精神出现问题的学生也不少见。更让人痛心的是,北大自杀的学生有不小的数字。仅2005年上半年非正常死亡就有7人,其中自杀大约3人。这个自杀的比例在全国各种人群中可能算是很高的。
  为什么经过千辛万苦考到大学还不好好学习?为什么还要干一些小偷小摸的勾当?为什么还要自杀?我们的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人们应该好好思考这些问题!
  大学生自杀这几年正在呈上升趋势。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独特,心理明显脆弱。
  大学里发生的这些事情,根源都在中小学。
  当然,不能说我们的中小学没有德育和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中小学教育硬指标的情况下,我们的德育和素质教育怎么可能落到实处?我们的德育和素质教育如何有效?与分数相比,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等这些东西能值几何?
  分数是硬道理,德育和素质教育只能是花拳秀腿。
  
  对于诺贝尔奖的无奈:中国教育弊病之三
  
  我们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压倒的重心是学习知识。家长和全社会集中关注的也是孩子的分数。即使这种教育在德育和素质教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似乎也在所不惜。因为,家长希望孩子以此出人头地,耀祖光宗,国家需要以此多出人才。
  可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出来了吗?
  当然,在现在中国社会中有成千上万的人才,他们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而且,我们的社会也蒸蒸日上,不仅经济持续发展,国力增强,科学技术也有长足发展。我们的“神六”不也上天了吗?
  然而奇怪的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说到诺贝尔奖,触到现在中国人的痛处,也是中国人的心病。不管怎么说,它是代表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中国人不是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杨振宁、李政道就是西南联大的学生。还有美籍华人丁肇中、朱棣文以及现在台湾的李远哲。获得菲尔兹奖也有中国人:丘成桐和陶哲轩。但是,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所受的教育与我们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无关。
  为什么我们现行的小学、中学、大学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
  是否我们出国留学生数量少?肯定不是。近十几年来,仅北大每年出国留学的就在300人之上,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杨振宁、李政道时代的留学生。在现在成千上万的留学生、洋博士中,有几个尖端人才?
  是否由于十年文革耽误了孩子?大概也不是。文革1976年结束,距今整整30年。1976年一个6岁的孩子今年已经36岁。从6岁开始上小学,他们可以受到新时期完整的教育。要是正常的话,他们应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了。因为杨振宁获奖时35岁,李政道33岁,丘成桐31岁,今年的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也是31岁。在大陆受过教育的30到40岁的中国人大约在一亿以上,为什么没有一个能获得诺贝尔奖?
  那么,是我们国家或社会和家庭对于孩子投入不够?可能更不是。我们每个家庭对于孩子几乎是尽其所能,我们的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至少比西南联大要强多了。
  原因究竟在哪里?
  更奇怪的是,五四那一代人,不仅出现了文化巨人和杰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家,还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例如华罗庚、周培源、陈省身、竺可桢、茅以升、钱学森、李四光、严济慈、苏步青等,在各自领域都是全球科学界的翘楚和领军人物。而他们作出代表性成果的也都在三十多岁。30年来,我们培养出这样的科学家吗?有几个这样的科学家?
  那么,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作出完全的回答很难。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前辈至少没有像现在的中小学生们那样,在课程和作业的重负下喘息,在各种补习班下呻吟,在各种竞赛和考试中玩命!
  科学创造的一个根本的动力就是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科学的创造。在考场上身经百战的现在中小学生们,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者熬到博士的时候,他们对于科学还有真正的兴趣吗?他们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谋生、过好日子,还是一如既往,保持一种旺盛的、纯粹的兴趣在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创造呢?(可以做个调查:那些中学的数理化奥林匹克金奖得主现在的职业是否与科学研究有关。)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自己完整的科学研究队伍。中国不可能从外国引进最尖端的科技人才。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这样不能培养人才(实质上是在毁灭人才),国家未来怎么办?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
  我们等得起吗?
  
  民间教育投入:中国教育改革的症结
  
  当下的中国教育人们概括为应试教育。教育的种种弊病也似乎是由“应试”而来。
  不错,小学要为升中学服务,中学要为升大学服务。高考是个独木桥,我们必须要过。只要躲不过高考,成绩、分数就是硬道理,其他都是软道理。而废除高考,国家的教育怎么办?那样不又是文革了吗?
  因此,人们似乎找到一种借口甚至安慰:高考不是完美的,但它是不可替代的。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人们认为都是“不完美”的必然产物。
  可见,整治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最根本的还是从高考上思考、下手。
  高考能否废除?现阶段当然不能。上大学当然要考试。但是,要考试未必就一定要玩命,未必要让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在头顶悬上达摩克斯之剑。
  如何让高考成为一种人生路上顺畅的通道,而不是一道人人提心吊胆的鬼门关,这是我们思考的入口处。
  我认为,中国高考残酷竞争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大学太少了,尤其是名牌大学太少了。设想,如果中学生上大学的比例达到75-80%或者更高,上名牌大学的比例达到30-40%或者更高,高考就不会这样玩命了。何必呢!
  问题在于,中国怎么可能办那么多的大学?
  首先是政府没有那么多的钱。中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虽然逐年加大,可是按照我们以上设想的大学数量当然远远不够。
  然而,中国的民间却具有充足的教育财力。可惜,由于目前的教育现状,这种民间的教育财力却转移到海外,投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我们大略估算一下,现在一个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读大学的孩子,每年的费用约人民币20万。如果每年出去一万人,就是20亿元。如果每人4年毕业,大约每年就有4万人在读,我们每年就有80亿人民币流出。这个数字不包括读中学和研究生的,一万人平均每个省、市就3百多人,估计不会夸大。
  中国政府1998年以后加大对北大和清华投入的力度,当时每年每校划拨6亿元人民币,据说占全国高等教育投入的六分之一。那么当时全国的高等教育国家投入只有72亿人民币,还不到80亿。据我所知,现在政府每年给北大的拨款是9亿人民币。就是说,这笔流入海外的教育经费可以办9个北大或清华!而且,这些在海外学习的孩子的学校,绝大多数没有北大和清华的学习、科研条件好。
  因此,利用民间的资金办教育是一条非常有价值而且可行的思路。实际上,世界各国的教育几乎都有民间捐助,美国、英国的名牌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的。可见,堵死了民间的教育投入,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办好。
  其次是师资。中国的大学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在全世界是较小的。如果进行有效的整合(排除掉毫无意义的会议、琐事、杂务),像北大、清华现有的师资可以办两、三个北大和清华。而且,中国现在的退休制度是一刀切,退休的教师里面也有很大的潜力。同时,近年来海外学成回国的人也不断增多,甚至很多在国内找不到适合的教职。办法可能还有许多。
  不过有人要问:中国现在不是有民办的小学、中学、大学吗?为什么不能缓解高考的压力?
  简单说,我们说的民间教育,或者说全世界的民间教育投资,与中国大陆现在的民办教育风马牛不相及。它们本质不同在于:真正的教育投入是非盈利的,而中国大陆现在的民办教育都是盈利的。古今中外没有人通过办教育、办学校赚钱,而现在的中国民办学校都在赚钱!因此,现在的中国民间学校实质上就是公司。这样的学校不是按照教育的规律办学,而是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律办学。它不可能让教育家来管理,而是让企业家来管理。
  可以看出,现有的中国大陆民办中小学(打工子弟学校可能除外),与国家的中小学竞争的是升学率。它们提高自己的升学率,结果就是降低国家中小学的升学率。也就是说,它们的目的是挤出国家中小学上大学的学生。除此之外这些民办学校对于社会没有任何贡献。而现有的中国大陆民办大学招收的都是高考落榜的学生,同时在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与公办大学无法相比。因此,它既不可能成气候,也不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
  因此,让中国民间的教育资金进入中国教育,是不可能通过当下的中国大陆民办学校实现的。
  实现民间资金进入国家教育,唯有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其中最根本的是打破国家垄断教育的体制,在办学、招生的根本制度上作出改革。例如让民办学校进入高考统一招生,或者让全部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同时也应该与税收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民间的教育基金会,让民间资金自然、合理流入教育。这是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办教育的共同经验,我们无法绕过去。
  引进这个机制对于现有学校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现有的中国大陆公办学校,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块堡垒。改革它的弊端,也只有通过市场竞争的机制才能实现。就像我们的国家企业改革一样,在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后,一切垄断带来的企业惰性、人员臃肿、低效率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种弊端,在真正的中国私立小学、中学、大学出现时,会得到彻底的改变。因为不这样,它就不能生存。
  当然,拯救我们的孩子,拯救中国教育,还有很多相关的事情要做。譬如,要改变人们狭隘的望子成龙的观念,要树立平等的人格尊严,要宣传普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在目前,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是最重要、最迫切的。
  1977年,邓小平毅然决定恢复高考。现在,我们需要同样的勇气和魄力对僵化的中国教育体制开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再耗下去,我们这个民族、国家还指望谁?
  
  2006年9月4日凌晨

大漠 发表于 2006-9-9 04:01:19

昨天女儿学校布置家庭作业,其中有感恩征文之作文。等女儿做好其他的作业已经是晚上7点多,再写作文不知要熬到何时?最说现在写作文好像是早了点。

所以就俺上场,小样,写个感恩征文还需俺家公主出手。在俺细心周到的诱导下,全面贴心的提醒下,只化了5分钟就完成作业,是女儿口述我记录,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俺的润色。随着打印机吱吱的声音,一篇比较完善的感恩征文就此完成。

俺对女儿的要求,快乐的生活,享受学校的教育。健康的长大,拥有良好的品德和人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8 20:03:11编辑过]

lanhu 发表于 2006-9-13 18:24:38

5分钟搞定一篇作文,大漠牛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谁在毁掉我们的孩子?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