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又收到蒙阴小孩子的来信,并附有其母亲的信,其中流露出的都是对我们的感谢,当然多数是客套的话语,然我一直认为这个不是很重要。我们总是愿意看到人生中善良的一面,愿意把它看作是他们理解的现实环境以及大多数人认为的标准回信。
我们当初立意做事,不奢求什么,也压根就没想过要他们回报什么,只是希望他们能感谢生活、善待人生、关怀家人。同时也可以借此修炼我们自己的内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希望人生能有恬淡从容之美。
付出总会有收获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只要我们持之已恒,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小孩子们也会更加热爱生活。现在能有这样的反馈,我们应该很满足了。
前几天配合家庭报记者的采访(是在普陀福利院做孙院长的助手,介绍一些情况,报道中不会出现任何人和组织的名字),得以回顾自己这几年做义工的心得,发觉其实我们应该很平常的看待这件事,不应拨高也不应流于形式。扣问自己是什么理由让自己坚持了下来?
总结下来就是俩字“快乐”。做义工使自己很快乐,也能从中找到快乐。其实任何一件事都是这样的,只有你感到快乐了才会持久,才能继续下去,也才会有动力,因那是自己真实想去做的而不是迫于现实的压力而为之,也才有可能会想法做的更好,能切实的反映人之初。
那天那记者也蛮搞笑的,说他从市民政局一路采访下来,我认为的理由他还是第一次听到,不过其觉得蛮有道理的。还举例说一如平时的生活中,有些人对麻将是乐此不疲只恨岁月短,为什么?化时间花精力有时还得输银子,探讨下来也是不外乎快乐俩字。
个人认为快乐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义工本身所带来的快乐。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是被人需要的,可那是牵涉了很多利益的。而义工,是纯粹的出于人性的善良,不带目的得发自内心的去做。虽不能做到完全坦荡荡,但我们总是在试着抛弃常戚戚。
第二是给予比接受更能带来快乐。对义工行为我们也不用太回避什么,能真实的感知我们的行为,能清醒的明白自己所做是很不易的,不是说只怨身在此山中吗?虽不能完全达到然而我们总是会一直努力的。通过去做去付出,我们收获欢笑和感动的话语。而这些总是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愉悦。
对方是出自对我们所做的感谢,对我们行为的尊重。感动是需要彼此交流得,而对方这样的举动也会在我们的内心留下很深的美好。但同时我们也应不断得自省,对恭维的话听过也就听过了,不要太放在心里。虽然人,总是喜欢听到顺耳得话的,但我们都是俗人,所做得很多还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没必要太把那些感谢的话当真。
写到这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小故事,清代才子袁枚要告别老师,去地方任职。临行前老师问袁枚这次赴任带了什么东西下去?袁枚回答说,只带了一百顶高帽,别无它物。老师说这怎么行呢?年轻人怎么可以搞这一套?袁枚说在地方上很多人还是很喜欢听好话,喜欢戴高帽的。地方上的人才学和修养都没有老师的好,没有老师那样的谦让精神,又有几个像老师这样不要戴的。老师听了觉得很有理。当袁枚出来同学问和老师谈得如何?袁枚说已经送去一顶。
第三是同道的快乐。通过做义工我们才能得以相聚,也许很多时候没有很深的了解,可不也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吗?通过做义工让我们深信人生是美好的,哪怕是有一时挫折,看到他人真诚的笑也会使我们坚信与人为善的信念。人总是喜欢和诚实的人相处的,哪怕自己是狡诈之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做好义工出来,自己的心情都会很不错,看到的阳光也是更加灿烂。
今天早上不知道为何醒得很早?不知是否是衰老的表现?待会得去照照镜子,看脸上的河流山川是否增加了不少?早起闲着无事敲了这杂文,乱发一通,请同学们见谅。相比道家的清心寡欲,以及佛教的无生解脱,自己是更欣赏儒学的修身齐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与同学们共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4 15:29:1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