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ee

秦国风云(原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22: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括到达前线的时候,正是廉颇被揍的满头包的时候。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还没点起来,就气走了一个人,谁,心比天高,脸比纸薄的廉颇。
新老二位将军,一个是名将之后,一个是正当壮年,本来派系就不对(赵奢和蔺相如,廉颇本来就不是一边的。)再加上廉颇好面子,几句话说的重了,立马挂印,走人。
廉颇走人的事,我们在前面提过,主要是他们的意见不合。廉颇主张守,赵括主张攻。而且这件事,完全没得商量,我们前面说过了,赵括这次出来,不仅是他一个人在战斗,他身上背负了太多的希望,赵家的名声,母亲的挂念,赵王的期望,乐毅,田单的举荐,还有赵国近一半的兵力。无论如何,他输不起。此战,只许胜,不许败!
赵括烧的三把火,第一个就是整顿军纪,撤换了一大批原本廉颇重用的军官。这个决定,是好,是不好,我们后面会分析到。
第二把火,收缩战线,改变阵营,转守为攻。
第三把火,派出了使者,直接要求和秦国,正面一战决胜负。
对面的秦国一发现赵国的阵营有变化了,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秦锅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军事部署:增加军队,征调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赵括,你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强大的对手, “人屠”白起。
战争的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但是我还是要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场经典的战役,因为有太多的可变因素左右着这场战争,而这些的因素里,只要有一点变化,可能就将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就像写叙事文的三要素一样,(时间,地点,人物,可能还有事件?)战场也有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一点点来分析,赵括手里的兵,人数不比秦军的少,按照最后的数量来计算,赵军投降的时候,是40万军队,而秦军的数量也只有50万,而且素质也很高。(悲剧啊,坑杀之后,赵国基本就是没有什么元气了)。
天时,那时候还没有大规模的使用火药,(可能还没有)。所以刮风,下雨,打雷,闪电,只要不是地震,应该机会是相等的。
地利,当时的形式是这样。简单的描述下,中间是一大块空地,一边是赵国的悲情军队,一边,是秦国白起的暴力碾压队。赵国军队的后方,是一条比较宽,比较浅的河,浅到什么程度,走过河,大腿都不会湿掉。秦国部队的后方,是一条比较窄,比较深的河。当然,2队的后方,是各自的增援部队和弹药库。傻子也看的出,宽而浅的河,比较好过,深的河,自然很费力气。
人和,这个人和不单单指的是人数。包括了军队的战斗力,指挥能力,以及,领导的管理水平。打仗这个活,其实就和下象棋是一样一样的,要PK脑力,体力,还有,大局观。单就人数而言,前面提到过,秦军总兵力是50万,而经过一天一夜的绞杀以后,赵军的投降人数也有40万,这样对比下,在战争初期,赵括手里的兵力可能还比白起的要多。指挥力,赵括是空降的司令,白起的拥护度则是相当高。
综合这三点来看,各有优势,那是什么导致了赵括的惨败呢。两个字,高度。
这里说的高度,指的是指挥这场战争的目的。
赵括的高度,我们前面都知道的,赶走秦国军队,守卫赵国领土。因为自己娘家人都在赵王手里捏着。不要说打败仗,就是有什么风吹草动,那也没有好果子吃。
白起的高度,很简单,吃掉眼前的赵国部队,他的目标,或者是说,白起身后那个人的目标,对准的是整个赵国。领导的水平,决定了战役的胜负。

双方的人数,数量基本相等,场地条件也非常相似,简单的说,就是是大营前面一条河,过了河,就是大战场。战场有多大,根据现在的考证,宽约10公里,长约30公里。
双方共计百万人的军队就隔着2条河那么对峙着。按照记载,是秦国的军队发出了战书,说,咱也别那么耗着了,多说无益,选个日子,咱就把这事给办了吧。赵括一看,画了圈,成,说办,咱就办了吧。
看着是不是挺脑残的,那么大的战役,还下战书,还挑明了上,其实是双方都耗不起了。
从公元前261年4月开始,廉颇守了一年多,从上党一直退到长平,一直到故关,依靠着底宽4米,依山而建,绵延数百里的石长城,算是守住了。但只是守终究不是办法,家门口有那么几十万人蹲着,赶又赶不走,打也打不过。前面我们说到过,家里的赵孝成王开了会,与会的除了打盹的,能干的,不是病假就是不在身边,那么只有再增援,换帅。
赵国还有比廉颇更加牛的人没有?有,李牧,可惜人在和匈奴较劲,根本抽不回来,派赵括你去,那是领导充分给予厚望,但是廉颇那么大名气的将军在耗了一年以后也磨光了孝文王的耐心,你说赵括会指望大领导给他多少时间解决问题?所以赵括,耗不起。
新官上任,廉颇面子上挂不住,走了,底下的人如何管理?做为一个年轻的空降兵,即使是再有才干,可惜给他的时间太短,要安排的事情太多,而且,不是自己的兵,用起来也一定不顺利。廉颇的管理方式我们前面说过,靠威信,护短。赵括拿什么护,拿什么树威信?
大敌当前,军心不稳是大忌,何况,赵括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时间越长,赵括,耗不起。
咱再看秦国军队,50万人,在外面耗了一年,其中大半年,是陪伴着廉颇空荡荡的清野政策过的,什么是清野?就是什么都没有,军队要吃的,要喝的,要用的,只有全部从国内运。一年没有打下来,即使秦昭王依旧在大后方默默低头无私奉献,王龁背负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更何况眼前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敌方临阵换帅,军心不稳的大好时机,还有就是白起带着昭王的最新指示到了。此消彼长,对于秦国来说,是耗不起,更加多的是,不愿意耗了。
两个情投意合的人,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机,开始了一场规模惨烈的战争。
前面我们介绍过,双方的大营,都是在一条河后面,赵括面前的河,叫丹水,河床宽,但是水很浅,浅到什么程度,过河直接用淌的。什么概念,卷起裤脚,直接过河了就。秦军前面的河,叫沁水,水深到什么程度,士兵过河要用船运的。地理位置,无益是赵括占优,赵军万一有什么万一,退可守,而且安全。秦军有什么万一,除了痛打落水狗外,好像也没有其他什么事情可以做了。
那么只能从河里走吗?战场南边是太行山,王屋山,北边还是太行山,所以依靠着地形,廉颇才能守一年。
行军打仗,不是黑社会打架,人多就一定赢,要策略,要计谋。赵括不是笨蛋,地形占优是地利,要胜利,必须要有计划。赵括的计划是,大军正面进攻,同时,派了一支部队,偷偷过沁水,去袭击秦军后面的大营,直接断了他们的后路。
咱再看秦军这里,因为地势不占优,大军是过河以后扎营,运送粮草什么都是靠船,所以貌似除了靠着一腔热血死抗之外,没有什么其他出路了。
战斗开始的很迅速,赵括推进的速度也很快,基本没有什么抵抗,赵军就已经看到了那条又宽又深的沁水河。但是,赵括还不知道,一张已经编制了一年多的大网,已经悄悄张开,正等待着他的到来。
最先发觉情况不对的,就是渡过沁水河的部队。遇到抵抗,是必然的,因为是秦军大营,不是秦家大院。但这次他们遭遇的,竟然是秦军的主帅王龁,应该是他们以为的秦军主帅。震撼是必然的,去人家里偷鸡,没想到居然看到主人家拿着大棒守在鸡窝门口。一顿胖揍以后,赵括派去的奇兵全军覆没。当然这是河那边发生的事情,闷头往前挤的赵括是不知道的,直到他看见秦军里面竖起了白旗。
这个白旗,不是日本鬼子投降的白毛巾,也不会是二战里德国人的白裤衩,是写着大大“白”字的军旗,秦国的大杀神,白起来和你玩了。
战神,人屠的名号不是白来的,是用人命填出来的,有白起在,秦军哪有什么容易溃败。那么,事实只有一个,有诈,诈在哪里,伏兵,没有,左右看看,两边都是山,前后看看,还是没有问题,那么,打到哪里算哪里吧。
大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赵括的打算就是,既然白起来了,秦军一定是有后手的,派去偷鸡的,不用问,一定是灭了,那么,先试探下,实在不行,咱再卷卷裤子,回城里再想办法。赵括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下的命令是攻!死攻!面前的秦军虽然苦苦抵抗,奈何地形不占多,背后又是退无可退的大河,虽然有白起坐镇,但是劣势渐显。胜利果然来的那么快吗?就当赵括准备发起总攻的命令,从大河上浩浩荡荡漂过来许多战船,一看旗号,清一色的秦军。船上秦军部队,岸上白起的部队,还有歼灭了埋伏的赵国的军队王龁,3合一,秦军顿时军威大振,气势逐渐搬了回来。赵括一看,消耗战咱也不吃亏,但是消耗的太快也没有必要,你有后援,咱城里不也有吗?先往后撤一点,然后再后撤一点,再后撤一点,就到了丹河边,当他卷起裤子准备过河的时候,傻眼了,原本浅浅的河水变的又急又深。这也没下雨,也不是汛期,怎么说涨就涨了呢?
河深不算,大不了咱拼一下,游回去,可河上还有船,谁家的,秦国的。丹水的上游通黄河,早在廉颇缩着头被王龁围的时候,秦国就开始围堰积水了。以有心算无心,你说赵括是不是冤?后路没有了,前面还有大批秦军的部队,怎么办?拼?赵括毕竟还是见过大场面的,到目前为止,咱的实力还没有损失多少,退,退去哪里?两边是山,赵括背靠大山安营,稍作安顿,然后奋力突围。
停,我们来分析下现在的局势,秦军和赵军的数量相差不大,但是赵军的粮草不足,只能维持1,2天,过了黄金72小时,以后的事情谁也不知道,除了突围求援,没有其他方法。如果被赵军突围成功,搬来救兵,那么一年来布置的所有东西全部付诸流水,而且秦国还会被重创,所以这是个双方都输不起的死局。
里面的使劲往外冲,外面的拼命的往里压,结果是双方的巨大的消耗。消耗的是生命,还有,粮食。赵军随身带的那点粮食早就吃光了,然后是战马,然后,是人。
赵括被围住了,惨烈至此,邯郸的赵孝成王当然得到消息了,第一消息是救援,找谁?敌人的敌人当然就是我的朋友,派了使者去边上的楚,魏求援,说,我们合纵抵抗秦国吧。
合纵,远攻近交,自打发明家秦昭襄王开始,那是屡试不爽,为什么,因为大家有利益合作的需求,人这次为什么要帮你,说白了,是你赵国和秦国谁也输不起的消耗战,边上看的只有白白占便宜,绝对没有吃亏的份,再说了,你赵国和秦国的关系一直挺好,谁知道是不是布个局来坑咱。
外面的兵借不到,那么只有用自己家的残存不多的部队,咱前面说过,赵括带走了赵国一半的兵,那么,至少还有一半。除去必须的部队,拼拼凑凑打个增援还是勉强可以的,大部队还有生还的可能。
合纵,凑增援,对于赵王来说耗费的是时间,对于赵括来说,耗费的是生命。年轻的赵括在面对绝境,依然没有放弃希望,接连下了3条指令,险些扭转局势。
第一步,他下令,全军分为4队,朝4个方向突围,陷入绝境的部队根本不需要动员,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动力。
第二步,他找了个和自己长的很像的替身,假意投降,打算乘秦军懈怠的时候再乘机翻盘。
第三步,他找了个武艺高强的士兵,去刺杀白起。没错,就是斩首行动,白起据称重伤,但没有斩首,就是失败。
赵军的数量在急剧下降,同样消耗的,还有秦军。
赵括带来的,是全国一半以上的军队,而白起带来的,是秦国所有的部队,秦国,输不起。当赵孝成王求爷爷告奶奶的找救兵的时候,秦昭襄王已经带着增援到了长平。
不是全部的军队了吗?哪里来的增援?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不是预备役,不是民兵,是童子军!
态度决定一切,秦昭王的态度很明确,全歼,不会再给赵括任何机会,一定要赶在赵国的援兵到之前解决战斗。
•赵括被困了几天?从出兵对阵,到被围,到突围,到假降,到暗杀,一共是46天。前面我们提到过,因为地势占优,赵括原本是做了短期冲锋的打算,随身带的粮食并不多。被围以后吃战马,吃野草,甚至是吃人,一个半月,也完全是弹尽粮绝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这样写的“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历史就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现在流传下来的每一部书,几乎都是这样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悲壮的场景。赵括在绝望之际,率领剩余的部队,朝着秦军的大部队冲去,最后被射的像个刺猬一样的死去。然而事实是怎样呢?
•赵括的尸体,一直没有找到,我相信这才是促使白起坑杀40万赵国军队的重要原因。
•他可以找一个和自己相貌,身材相似的人去诈降一次,为什么不能再找替身去做第二次呢?或者,即使是赵括做了那么有血性的事情,白起也是万万不敢大意的。这从战后,白起和秦昭王的战斗总结里面,我们就能看的出。战后,白起见秦昭王,论赵括。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
•这里可能大家有疑问,不是坑杀了40万的军队吗?怎么最后才围了20万?春秋战国,大家打来打去,虚报数目,那是常有的事情, 派个10来万的人,就敢对外面说,有50万的雄师,再说围了那么多天,剩下一半人,也属于正常。
•一个调来不到1个月,之前没有独自带过兵的年轻将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消耗掉了秦军将近一半数量的兵力,坚守46天,手下带的兵无哗变,无叛逃,还刺伤大将白起,换了是谁,也不可能做到更好了。
•那个疑似赵括的刺猬死了,在白起面前,是浩浩荡荡奄奄一息的近20万赵国军队。而且谁也不知道,在里面有是不是还有刺客,或者赵括会藏身于其中,寻找合适的机会,给自己致命一击。
•杀降,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大大小小的战役那么多,几乎是没有听说过的,为什么,风气,习俗,潜规则,反正就那么沿袭下来了。打仗败了,没事,投降,要么去秦国抗枪,要么留下来等主公用城池来换。反正战争这东西,背后就是个利益驱动,没好处,谁干这事啊。但是白起还是干了,是真的坑杀。
•在1995年5月12日,山西省高平市永录乡的农民2岁的李珠孩与其19岁的儿子李有金像往常一样,步行1公里来到自家梨园里,一起平整田地。(“锄着锄着,感觉锄头好像碰到坚硬的东西。”好奇的李珠孩顺着坚硬处使劲落锄刨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块大石头从土中露了出来。李珠孩俯身用双手去搬,“石头很大,”没有搬动。于是,他将在梨园不远处锄地的儿子喊了过来,想一起把大石头搬起来。
•  “算了,石头这么大,就先别管它了,隔过它,先弄别的地方吧!”看到石头太大,儿子劝老父亲。李珠孩瞪了一眼不想动的儿子,又抡起锄头在大石头旁使劲刨起来。谁知,这一刨,一节尸骨出现在他的锄下!再往深刨,石头周围形成一个不大的土坑,越来越多的尸骨出现了。
•  “对从小就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来说,在地里发现尸骨并不值得大惊小怪。”8月1日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珠孩说,“那时候,当地很多人常会碰到这种事情。”然而眼前的情形,让他感到与以往耳闻目睹的区别很大:尸骨叠压交错,形态各异。眼前一具还算完整的尸骨更让他感到惊恐不已:一枚生锈的箭头,深深地嵌在尸骨的头骨与腿骨上,尸骨旁还散落着一串长满铜绿的刀币和一些箭头、带钩等。“这分明是一个尸骨堆!”李有金也被眼前情形惊呆了。)以上文字,摘自新浪新闻网。
•后来根据专家鉴定,李珠孩发现的是一个一个长11米、宽5米、深1.2米的尸骨堆。类似的坑,在附近还发现了好几个。
•由已经发现事实,再翻过来推断坑杀降兵的动机。赵括的尸体没有找到,算一个很大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秦军也死的太多了,为了稳定军心必须要有一个宣泄士兵情绪的借口,其实最主要的,是怕战后,秦国打破平衡格局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的反扑,这20万在血中剩余的精锐部队,以后必定会是反攻的主力。所以白起的坑杀有了合理的解释,至于坑杀的过程,我们就不必详细描述了,想必白起对于这个场景也是念念不忘的,因为他最后被昭王赐剑自裁的时候(抱歉,剧透了),自问自答:“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白起一生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为何独独在死前再此提及这事情,因为在他面前死的人太多了,即使有千百条理由去执行这个决定,但毕竟是几十万的生命就这样逝去。意志坚强战神,也忘不了在那天,震天的哀嚎和满山的血泊。
•坑杀的理由有那么多,但都是放不到面上说的,杀人需要理由吗?需要,至少对于国家之间的战争来说,白起的理由是:“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作孽啊,咱又回到之前,长平之战的起因,上党之战。大家跟着我再飞速的回顾下,秦国出兵,攻打韩国的上党城,韩国看,守不住了,就和边上的赵国说“我宁可把上党城白白送给你,也不愿意给秦国”。天上掉下的饼总是要拣的,赵国出兵,打退秦国,不要钱,得了个上党城。
•白起的意思就是,赵国不仗义,明明上党是咱的,恬不知耻的占了。像这样手法肮脏的卑鄙小人,不定什么时候又给咱添什么乱子,那么就杀了吧。可怜几十万人,只因为赵王贪了一个小小的上党城,就那么给牺牲了。
•白起大胜而归,回去见昭王,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我们就看一下秦国三巨头的三段战争小结。
•白起给昭王的汇报小结是这样说的:“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
•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
•最后的范雎是这样说的,长平巨战,大胜的是秦王。
•秦王看着范雎笑而不答。
推动所有战争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利益。长平之战的起因,就是赵王贪了原本应该是秦国拿下的上党城。结果贪不下,反而激怒了秦国这个嗜血的野兽。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国再次发兵,一路由王龁率领(前面介绍过,把廉颇揍的满头包的猛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率兵攻占太原。介绍到这里,顺带说一句,司马梗,悲剧的和白起处在了一个时代,完全被人屠的光环所覆盖,基本没有什么出场介绍,但是,但是,往后数五代,他有个伟大的子孙,司马迁。对,就是那个写了伟大通史《史记》的司马迁。汉朝的事,以后再说。
那还有那个大胜而归的白起,自己带兵,一鼓作气直捣邯郸。邯郸方面肯定是乱做一团的,第一,没钱打仗,第二,没人打仗,第三,没士气打仗。怎么办,找外援,搬救兵。找哪里的外援,韩国。是啊,这祸事不就因为韩国不甘心把上党让给秦国,然后挑拨着2个超级大国打了一场超级大战吗,现在兄弟落难了,当然拉上一起想办法。他们找到了一个叫苏代的说客。带上钱,去找秦相应侯范雎。
敌国找秦国的重臣,要他帮忙周旋,停止对赵国的进攻。现在看着是不是挺荒谬的、就在当时看来,也是个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苏代相当完美的完成了。苏代,男,职业,纵横家、他有一NB的哥哥,苏秦,也是纵横家。纵横家是干什么的,按照现在的说法,专业的市场分析师。他们对于时局往往有最准确的走势分析,而且有个很恶的嗜好,就是,扶弱抗强。苏秦之所以出名,就是联合六国(其实是五国)抗秦,靠一己之力,说服五国出兵,并且担任了合纵的总指挥。苏代比起他哥来没有那么辉煌的成果,但是办起事来,一样干净漂亮。
他找到了范雎,几乎是没有用多大的力气,就说了一段话,稍稍做了一个市场预期,就打动了范雎,圆满完成了任务。
我们前面说到过,范雎,那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秦昭王的红人,哪有那么好忽悠的。苏代找准了一点,一个范雎唯一的弱点,范雎器小。前面我们大篇幅的介绍过范雎的出身,和廷辱须贾的故事。“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人又怎么会容忍在自己的面前,有另一个功劳比自己大的人得到自己的领导秦昭王的赏识呢?你得罪我,我容不下你,你没有得罪我,挡我的路了,我也得踩你一脚。
苏代问了范雎三个问题,第一,白起杀了赵括没有。第二,白起是不是在往邯郸进军的路上。第三,赵国灭掉以后,秦王必然称帝,到时候您算算,白起和您的功劳,谁比较大。
当然我是简略掉了一些细节上的,但大致就是这意思。苏代的原话如下,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赵国亡,则秦王为帝,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为秦战胜攻取,略定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破赵括全军,虽周朝的周公、召公和吕望,功绩也不加于彼。君能甘居白起之下吗?到那时,你虽不欲屈尊,也无能为力了。昔日秦攻韩,围邢丘,困上党。然而,上党之民却甘心附赵。可见天下之民不乐为秦民由来已久。如今灭亡赵国;赵北部国土必然人于燕国,东部国土必然入于齐国,南部国土必然入于韩、魏。如此,君所得土地人民能有几何?由此看来,不如允许韩、赵割地以和,勿使武安君再建功勋。” 不是很明白?那还是看我的简略速成版。
在范雎看来,赵国是一定会被灭的,但是不能让白起给灭了,非但是这样,还不能让白起再有什么大的功劳。白起是武将,挣的是战功,那么别打仗,咱让赵国割地赔款,秦王一样满意,功劳怎么也不轮不到白起了。
主意想好了,于是他进谏昭卫:“秦兵劳苦,请许韩、赵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王准请,于是当年正月罢兵。至此,白起与范雎结怨。
讲到这里,我不禁又想到一个人,二战时候那个悲情的巴顿将军,就是那个站在坦克上指挥第三集团军豪情万丈的说“只要给我的坦克加足汽油,我就能一直打到柏林”。一样的名将,一样的在胜利面前被所谓的斗争扼杀。
咱再回来,说秦国的事情。昭王同意了赵国割地赔款的建议,美滋滋的等着人送城来。那头,赵王召集大臣开会,割地,赔款,钱从哪凑,谁去担任这吃力不讨好的使者,赔多少。反正会议的气氛是凝重的,全国死了一半多的人,现在还要割地,就在这时,出来个男人举手坚决反对割地赔款。他的名字叫虞卿
虞卿的观点很明确,地不能割,钱不能给,今天你给人地了,给人钱了,秦国只会更加更加强大,更加强大的结果就是,赵国让人欺负的更加悲惨,甚至是灭国。长平之战,赵国是败了,但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别看秦国气势汹汹,咱不怕,最多就打呗,再坏,也不能坏到哪去,咱就这样了,灭一个够本,灭两个还赚一个,秦国打消耗战,双亏。
被虞卿那么一说,原本悲观的气场,就更加悲观了,消耗战,这算什么好建议,还有更好的没?有!什么,合纵抗秦。和谁合纵,齐国,魏国,楚国,反正是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好吧,孝成王一拍桌子,横竖都是死,大家伙卷起袖子干吧。赵王派虞卿东见齐王建,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并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这边拍了桌子下了狠心,那边秦王眼巴巴的等着人来送钱呢,等了一年,公元前259年,昭王终于明白了,白白被忽悠了那么久。259年10月,秦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有攻,就一定有受,对不起,是守。赵国临危受命的是谁,只有,也只能是廉颇。在长平,一气之下弃军而走的廉颇,终于还是扛起了大旗,带着城里的10万残军奋勇抗敌,保卫家园。战斗惨烈到什么地步,有记载“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平原君,把家里的金银珠宝,全部拿出来给部队,甚至是把老婆小妾都送去参军。看着很励志吧,除了保家卫国这个大前提外,平原君和秦国还是有很深的个人恩怨的。为什么,还是那个小心眼范雎搞出来的事。
咱前面说过,范雎为了报复羞辱过他的魏齐,耍流氓扣了平原君,要挟赵王用魏齐来换,然后魏齐逃到大梁,结果遇到个战国四公子的信陵君,觉得自己会被这个君押去秦国换回那个君,自杀了。那么再仔细翻翻,魏齐是和另一个人一起跑去大梁的,谁?虞卿,根据记载,“魏齐过从虞卿。虞卿解赵相印与魏齐逃至大梁。”朋友有难,跟着一起跑路,甚至是丢了大国的二把手交椅不做。
事情到这里,大家明了,于公于私,虞卿都是坚决的抗秦派,往往在正义的名义下,还有这样那样的动机在背后驱使,这才是真相。
双方就这样死磕了一年,秦军五校(每“校”8000—10000人)阵亡。二十万死了将近四分之一,还不算是受伤,轻伤重伤的。廉颇面对人数多过自己一倍的敌人,硬是拖了一年,实在是厉害。公元前258年,秦王看看,实在是打不下来,又调了10万人,再去找那个终极武器-人屠白起。
白起这2年在干嘛呢,号称是养伤。伤在哪里?一小半是赵括派去的刺客扎的,一大半是让那个撤兵的命令给憋的。其实,一年前,昭王就打算是派白起去,白起托病,请了假。行,养了一年,应该好了吧,白起照样不去。白起不去,有他的理由,因为他认为,此战必输。同样是攻打邯郸,一年前,自己带兵,即使是身上有伤,打下来的把握是就八九分的,一年以后,就算自己再去,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因为秦国错过了一个最好的战机,而且,如果是他做主帅,反而会激发起赵国民众的反抗情绪,坑杀的40万人里估计还有不少亲戚家人红着眼等着白起来呢。但他是这样回复昭王的“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有条理,有逻辑,但不是昭王想要的答案,在已经被赵国拖了一年,陷入消耗战的秦国,是急需要一场大捷来缓和消耗战带来的疲惫和减少边上虎视眈眈的其他国家的压力。因为合纵吗,大家都可以合,大家都可以纵,大家也都可以裂。
昭王请了,请不动,又找了身边最能说,有文化,有远见,最相信的范雎去请。结果是肯定的,白起没有拿刀把范雎给阉了已经很给昭王面子了。
昭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率领了10万大军八、九月围攻邯郸,依旧久攻不下。秦军攻不下邯郸,但是廉颇也快守不住了。
前面咱说了,赵国是铁了心,要和秦国死磕到底,秦国的援兵到了,那赵国的援兵在哪里?内援打光了,只有找外援。
找外援这个差事,自然是外交部长来干,赵国的是谁?前面咱提到过的,散尽家财,把妻子老婆赶去当兵的平原君。这个人什么来头,看看名片,第一条,赵国的宰相,括号,连任两届。第二条战国四君子。四君子什么概念,四个最有名气的纨绔子弟,类似现今的京城四少之类。家谱拿过来看看,上任赵王的弟弟,现任赵王的舅舅。
下面将要介绍的是平原君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人生,在开始前,我们先对平原君做过的事,做一个简要回顾。首先,他的政治生涯是跌宕起伏的,做了三次宰相,又被撤职三次。他被撤职的三次,分别是乐毅、魏冉、田单担任的赵国宰相,这三人被撤职或者辞职的空档,都是这位悲情的平原君来填补空白。那么他担任赵国宰相的时候做了哪些事?在他哥手下干活的时候,基本就是混,根据史书记载,在那个时间段,发生国这么几件事。
第一,平原君杀妾
平原君赵胜(以后就这么称呼了,否则搞的像日本传记一样)特别喜欢收门客。在那时候,凡是有头有脸的,都好这口。赵胜那是皇亲国戚,收起来更加厉害,多的时候,家里养了好几千口人,有事没事开个人民代表大会什么的。其中,有个人的脚有问题,走起来瘸,结果被赵胜的小老婆给看到了,有实力养那么多门客的,小老婆估计也不少。看到也没事,但指着瘸子还嘲笑就不对了,当时这个身残志不残的同志就找到赵胜了,我来投奔您,是因为仰慕您的名气大,可您小老婆今天当着别人的面,那么嘲笑我,作为一个残疾人,我很生气,您考虑,杀了她吧,我会好受点。赵胜可不残,他养人,就为了个好名声,有没有用,有什么关系,但为了几千分之一的瘸子,杀自己小老婆,根本不可能。过了一年,赵胜再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发现少了很多人,一问怎么回事。人民代表说了,您老婆歧视残疾人,向您反映问题,还得不到落实,那么还不如不做了。赵胜一看,慌了,别走啊,都走了我找谁开会,过这个瘾啊,得,回家咔嚓一刀,小老婆人头落地。
第二,赵奢说平原君
官家,自然是什么都多,钱多,人多,地也多。有个叫赵奢(看着是不是挺眼熟,好像悲情大将军赵括的爸爸也叫这名字)的田部吏,换到今天说,就收税的公务员。到他家去收田租,结果被赵胜家的家丁赶出来了,开什么玩笑,国家的地要收钱,咱家就是国家,国法就是咱家定的。赵奢很理智的搬出了赵国的法规,带人杀了九个闹事的家丁。赵胜不乐意了,打狗也要看主人,象来只有我欺负人,哪有人欺负我,这个赵奢,得办了。
找到赵奢就要下手,赵奢反倒劝赵胜,国家是您家,我知道,国法是您家法,我也认了,但是,今儿个我要是不去您家收租去,明儿个大家都说是您亲戚,我上哪儿收租去,收不到税,国家就得饿肚子,没钱养兵,没钱搞基建,修路,铺桥。您家,这个国家就得败了,要是天下就您这一家,败也就败了,可咱边上不还有秦,魏,楚,这种恨不得就随时啃咱几口的饿狼吗,您作为国民偶像,战国四公子,可不能当这暴力抗税的坏榜样。赵胜听了,乐了。好,这是个好题材,来个能写的门客,组织组织,润个色,转手交给赵王,表示,自己愿意为赵国的纳税事业当个先锋楷模,积极相应国家号召。
到了赵孝成王这里,他做了什么,他鼓动赵王接受上党,从而挑起了秦国的侵略战争,接着,他又和乐毅一起,推荐了赵括担任长平之战的主帅。
赵胜同志之前的英勇事迹就回顾到这里,下面就是他最辉煌的那段政治生涯。
找外援,从何找起,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盟友,秦国的敌人是谁,翻翻仇恨列表,楚国排第二,第一自然是咱赵国。为什么楚国的仇恨值那么高,查下根目录,早在秦昭王时代,就写信给楚王,说要率领诸侯与楚"争一旦之命"。楚襄王只得同秦讲和,并从秦国娶秦女为妇。以后的两年襄王都与秦昭王相会,表示服于秦。但是,襄王回国被群众一抗议,又脑子充血,暗地里联合其他国家进行合纵伐秦的活动,结果很不幸,又被秦国发现,秦昭王很生气,他手下的白起干劲十足的一口气打倒楚国的都城,然后顺带着,把楚王的祖坟给烧了。
挖坟,那是绝户的意思,你说楚王能善罢甘休吗?但是,真的干不过秦国,特别是白起率兵,更是报仇遥遥无期。所以找楚国做外援出兵,应该是把握不小。赵胜又一次召开门客大会,这次可不是游山玩水去,是要真刀实枪的去谈判,要找那些个轮的动大刀,耍的动嘴皮的人才。几千个人经过海选,初试,复试,PK赛,最后选出了19个赵胜觉得能文能武的人。那好事成双啊,再找个吧,这时候有个叫毛遂的人出来了,说,主子,您也别找别人了,就我吧。赵胜看看毛遂,你来我这也三年了吧,平时也没听说你有什么特别有本事的地方,该干嘛去就干嘛去。毛遂很淡定,平时您也没叫我干过什么事,怎么能看出我的本事呢?带我去吧,您不会失望的。赵胜一听,得,反正少一人,去就去吧。这就是成语毛遂自荐的来历。
一路无话,到了楚国,谈判自然是领导的事情。就见赵胜一大早就进去,到了中午还没一点动静,赵胜选出来的那十九个号称文武双全的汉子一致把目光对准了毛遂,您不是很说自己有多大本事吗,现在就看您的了。毛遂拿着宝剑,走进大殿,指着赵胜问,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一样的目标,现在兵临城下,哪来那么多时间磨叽。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毛遂是按剑历阶而上,在古代,别说古代,就是现在,见国家领导人也得搜身,过安检什么的。带兵器见领导有没有,我知道有两个,一个叫荆轲,带了把鱼肠剑藏在地图里,结果被杀了,一个叫林冲,讨价还价,用一千贯买了把宝刀,结果进套,被充军了。所以我估计毛遂,就是带着宝剑在外面喊。
是啊,本来就没有悬念的事情,为什么拖了那么久?原因很简单,楚国被打怕了。祖坟被烧,首都被占,是奇耻大辱啊,为什么还不敢出兵,楚国历史上明明白白写着,秦国为什么会发兵,白起为什么那么嚣张,因为楚国低调的反抗被发现了。万一这次历史又重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00: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楚王是怕极了秦国,但是有人堵着外面叫,这个他还是要管的。他问赵胜,外面这谁啊,在得知不是秦国人,只是赵胜的门客时。楚王霸躯一震,对着毛遂教训说,“我和你领导在说话呢,你有什么资格插嘴”。毛遂按着宝剑,继续往前,边走边回答,你现在有底气训我,是因为这是您的地盘,这里您人多,那么,那么,现在呢?说着,他已经走到楚王面前,指了指手上的宝剑,我们离开不到十步,我来个背刺,根本不用攒星剔骨就能让你挂了,信不信。楚王立刻转变态度,先生想表达什么意思。

毛遂举例说明,当然宝剑还是拿着的。当年商朝的开国皇帝汤,也就靠了豆腐干大的一块地方,开创了商朝,周文王打天下的时候,原始资本也多不了多少,但是,他们起步的时候哪个是靠人多势众的,你看看你们楚国,以前是多辉煌,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此乃霸王之资,天下诸侯哪个能当?现在就被白起这个小屁孩打的一塌糊涂,首都丢了,祖坟也让人刨了,现在秦国二十万人和咱耗了一年,实力大伤,再加上我们已经和魏国说好了,他们也肯出兵,其实说白了,咱也不差您这点人,就是给楚国一个机会,一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楚王一听,魏国也答应了?得,那咱还磨叽什么,准了。

你准了,毛遂还没答应,就你这缩头缩脑的投机倒把分子,还得再加把火。咱签个保证书吧,怎么签,我毛遂也没什么文化,那就歃血定盟吧。拿个盘子,倒点鸡,狗,马的血,再搞点大王和我家主人的血,对天发誓,然后每人喝点,以血为盟,终合纵事成。

那魏国真的答应出兵了吗?这事儿,波折的厉害了。
魏国当时的王,叫安僖王,从坐上位置那天开始,到接到赵孝成王的求救信那天为止,整做了20年的诸侯王。时间可真是不短,可这王的胆子,是越做越小,没办法啊。翻翻魏国仇恨史,安僖王是公元前277年上位,才过了1年,白起打过来,一下子拿走2座城池,又过了1年,秦国又惦记上了,兼穰侯魏冉带人打过来,魏国找了韩国帮忙,一样被秦国打的落花流水,打不过,谈判呗,我给你8个城,您就收手吧。不,魏冉继续埋头苦干,一直打到魏国首府大梁,安僖王一看形势不对,再找了齐国帮忙,结果照样被秦国打败,又夺了4个城,杀了4万人。过了2年,和赵国联军又在欺负小兄弟韩国的时候被秦国横插一手,被杀13万人,秦国带兵过来的又是白起。

家产再大,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安僖王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可不是人刚想发展生产力,人秦国就来打打秋风什么的。合纵也不是没有过,但那不是越合纵,被秦国揍的越惨吗。所以,赵孝成王的求救信到了,魏王很纠结。在纠结的时候,他弟弟来找上门来,什么事,也是来帮赵国搬救兵的。安僖王的弟弟是谁,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

信陵君为什么要帮赵国来说话,他姐姐,是平原君的老婆。这2君子,是小舅子和姐夫的关系,信陵君和魏王则是异母的兄弟,大小一起玩大,一家人,能不帮吗。

安僖王一看信陵君来了,很高兴,坐坐坐,你看,赵国这个事情怎么办啊,领导总是最后发言的。信陵君的观点很明确,救,必须得救,无论于公于私。论公,要是赵国被灭了,帮着他一起的韩国,楚国,一定跑不了,到时候接下来被灭的,就是咱魏国。论私,我姐姐,姐夫都在人刀口下呢,还不知道能捱多久,我姐,不就你姐,我姐夫,不就你姐夫啊。
安僖王的观点是这样的,“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虽然咱一直挨秦国的打,但是人毕竟也救过咱一回。(安嫠王即位十一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雎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现在这局势,我看着赵国救不了,要不咱帮秦国,把这人情给还了?白痴到这个份上,信陵君也无话可说了,拱拱手,您继续回家抱你那个绝色菊花男龙阳君吧。是的,安僖王唯一可以留下的历史痕迹,就是这空前绝后,无以伦比的菊花男龙阳君,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下龙阳之好,您又可以相信爱情了。

信陵君是走了,赵王的求救信是一封接着一封,安僖王在反复的掂量下,还是决定发兵增援赵国。他派将军晋鄙带了十万兵奔赴前线,部队还没走出去多远,秦国的口信就到了。“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老子眼看就要打下赵国了,小的们别胡思乱想,哪个出头就揍哪个。别人吓倒没吓倒不知道,安僖王是真的被唬住了,下令部队别动,哪都别动,就原地呆着,没我的命令,哪都别去。

那边赵国还眼巴巴等着救兵呢,怎么说不动就不动了。平原君甚至连:“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这种话都说出来了。我给翻译下,我之所以和你姐姐结婚,就是因为你,知道你明大义,够兄弟,现在我赵国眼看就要别干掉了,你就算不愿意救赵国,至少也要来救你姐啊。

信陵君红眼了,接到信,回家找了百来号人,抄了家伙就要奔赴前线,你魏王不发兵,我自己去。路上,遇见有个叫侯生的门客,这候生是干什么的,管城门的。年纪可也不小了,要七十岁,在古代,活到七十岁,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候生劝信陵君,您去,就是送死的,不是要救赵国吗,不是要找魏王发兵吗,他不肯发兵,咱就偷兵。要偷兵,先要偷虎符。

在古代,要调动军队,不是大王发句话就能动的,要有信物,不是圣旨,是一个叫虎符的东西,平时,虎符的一半,在将军手里,要打仗了,皇帝把另外一半的虎符也给你,拿着这完整的信物,您才能调动军队。虎符有多少?不少,基本上一个军区就得配一个。晋鄙的半个虎符在他手里,只要把另外半个给偷来,按照规矩,这部队就能调走,赵国就有救了。

但是,要偷这虎符,咱得找一人,谁,大王的宠妃,如姬。

可咱和如姬又没什么交情,那么大的事,私调军队,不论事成或者不成,怎么看,这如姬都没有什么好处啊,信陵君很疑惑。候生继续说,这如姬三年前,父亲让人杀了,一直没有人给她报仇,如果你给把这个事情给如姬办了,让她偷个虎符,那还不是简单的事情。

后来发生的事,历史的记载很简单寥寥数笔“公子遂依计而行,如姬果然盗得晋鄙兵符。 ”一个在大王面前如此宠幸的女子,要报杀父之仇,拖了三年还没有人为她做这件事,证明2点,第一,她在魏王心目中的地位不过还是个玩物,远比不上菊花美男龙阳君。第二,她的仇人位高权重,没有人敢动。没有人敢动,已经红了眼的信陵君敢,但是如姬也知道,这是滔天的大罪,百分百没有好下场,报的大仇,舍身取义,刚烈女子,赞一个。

虎符到手,下一步就应该调兵了。候生又给信陵君出了个主意,别看虎符到手,天高皇帝远的,万一晋鄙有个怀疑什么,还是百搭。我给你介绍一人,朱亥,您应该知道,就是您手下那个杀猪的门客(古代人就好招门客,越多面子越大,前面咱介绍过)。他有力气,胆子大,到时候您把他带去,晋鄙要是听您的话,发兵了,那就最好,要是有个差池,就让朱亥把他给干了,咱自己指挥大军去救赵。这事办到这步,成也得成,不成,也得成!说完,候生朝着信陵君一鞠躬,我已经老了,帮不上您什么忙了,等您到了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会自杀以送公子。为什么死?私自调动军队,还是偷的,死罪,满门抄斩的死罪。为什么还要趟这混水呢,因为一个义字。正义,抑或道义,信陵君在收下这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做门客的时候,永远也不会想到会有这么一天,会有人为了帮自己,甘愿那么坦然的面对死亡。侯生与公子决别后,待公子至军中,果在北乡自刭。
带着偷来的虎符和绝别的决心,信陵君带着百来号人来到了晋鄙的大营里,晋鄙一看,虎符,还有大王的口信,要调兵去救邯郸,说了这句话。“今吾拥十万之觿,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我这十万大军,是大王钦点的军队,就算你有虎符,有口信,但你信陵君一个人来,实话说,我还不是很鸟你。按道理说,虎符就是军令,见信物如见人,军令如山,哪里会有这么放肆的态度。这说明第一,信陵君对军队的掌握度不够。第二,晋鄙的死期到了。

终结者朱亥的任务很清楚,只要晋鄙嘴巴里出来个“不”字,立刻就启动毁灭程序。何况晋鄙巴拉巴拉说了那么多,史记是这样写的“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晋鄙好歹也是十万军队的大将军,就那么一下,结束战斗,朱亥的单兵战斗力可见一斑。

不听话的干掉了,接下来就是调兵了,信陵君开了个战前动员会,没有什么狗血情节,也没有高官厚禄的虚假承诺,就一句话“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大战当前,信陵君还想的到薪火传承,仁心可见,那么多门客肯甘心情愿的为他做事,应该有个合理解释了。顺便说一句,这个猛人朱亥,后来出使秦国,秦国也听说这段光荣事迹,说,你也别回去了,留下跟我吧。朱亥不肯,结果被关在一个有老虎的笼子里,朱亥一声大吼,畜牲,你敢!老虎居然就真不敢动了。秦国一看,敢情丫的战斗力比传说中的还高,更加不能走了,关在牢里。朱亥绝望了,最后是自己把自己掐死的,“用手扼喉,喉断而死”壮士啊。

魏楚援军就此形成,浩浩荡荡杀奔邯郸。故事说了那么多,时间也耽搁了不少,那边赵国邯郸可顶不住了,形势危机到什么程度,根据记载,邯郸当时是“炊骨易子而食”。弹尽粮绝的已经开始吃人了。形势真的就像秦国宣传队讲的那样,“攻赵旦暮且下”眼看就要破城、亡国了。这时候,有个男人李谈站出来和平原君说,这样下去也是等死,不如咱积攒最后的力气,和秦军拼了,或许还能再拖延一段时间。国破,家就没了,更别说什么珠宝财产了,平原君赵胜拉上宫里的皇亲国戚,大家捐款捐物,又招了三千死士,由李谈带领着,乘着夜色,突袭秦军大营。人以死志相搏,硬生生逼退秦军三十里,为魏楚援军的到来争取了时间,而李谈本人全身多中箭,亡,死的时候只有18岁。

三千烈士的血没有白流,魏楚大军及时杀到,数量占优,又是以逸待劳,再有,新仇旧恨,根本不用动员会,直接就杀的秦军落花流水,魏楚联军到了,秦军的后援也到了,谁,郑安平,带了多少人,两万。所以人要倒霉,什么事都遇的上。郑安平带了两万军队来,是给前方送粮草的,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没想到一下就被魏楚联军给包围了,全歼,粮草,全部没收,郑安平同志就叛变秦国,降了。

前面咱说过,秦军围攻邯郸的主帅是王龁,人家的援兵到了,数量比咱多的多,自家的粮草也被截了,这仗还怎么打,撤吧,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邯郸之围遂解。

乘你病,要你命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只是以前你秦国的拳头比较大。风水轮流转,现在也轮到咱扬眉吐气了,魏、楚、赵、还有韩的四国联军一口气把东郡以及安阳,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上党郡以及汝南全部拿了回来。

一直是霸王之气的秦国吃了这个亏,自然是不肯的,再次召集大臣开会商讨对策,一直抱病在家的白起也出席了会议。昭王问,现在应该怎么办,下面没人回答,怎么办,谁出这个头?有,谁?范雎。什么事,做自我检讨,叛变秦国的郑安平,就是范雎举荐的,为什么,前面咱说过,在范雎落难的时候,是郑安平挺身而出,去秦国使节家里做下人,借机推荐的范雎,恩人啊。当时秦国有那么一条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你介绍的人有什么事,他怎么判,你就怎么判。郑安平是叛国罪,当诛,还要连坐三族。连坐,深呼吸,咱又想到这个单词的发明人商鞅了。那么大的罪,自我检讨那是一定的。但是没想到的是,昭王大手一挥,下令国中:“有敢言郑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这事就算那么过了,谁也不许再说,谁再提就诛谁三族。自我检讨的,反而得了表彰,下面那位就没那么厚道了,直接上来就是“当初秦王不听我计,现在如何?”谁那么大胆子,长病假的白起。

昭王这个火大,我不是没有找过你,是你小子自己三推四推的,现在打了败仗,你还说这风凉话。秦昭王耐住性子,再问白起,那么有劳将军再带兵出征,白起挥挥手,你找别人吧,咱不干。其实白起的意思很明确,要我上,可以,您得把范雎给我撤了。秦昭王哪想的到这层,光顾着急火攻心了,噢,敢情找你领兵打仗你不干,把你留身边,就讽刺挖苦我。行了,既然你摆明了姿态消极罢工,那你也别干了,回家歇着吧。于是在大家的目瞪口呆之下,堂堂大将军白起被昭王一道命令贬为士兵,给我滚去阴密(甘肃)养老。白起算是伤心欲绝了,咱为秦国打拼三十七年,杀了一百六十万的敌军,到头来被贬为士兵,走吧。走?没那么容易,范雎在第二次会议上进谏秦王,说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与其被贬,还不如处死。秦王一听,还不如,那就给个干脆的吧,于是派了使者,赐了宝剑,您自己解决吧。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在杜邮自刎,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后世对于秦王在范雎进谏后赐死白起的事,是抱有很大意见的,认为是昭王政治生涯中的一大败笔,是范雎器小的再次验证。
其实白起从被贬为士兵的那一刻开始,就宣布了他的死亡。白起能带兵,是公认的事实,战无不胜,这种人才放到哪里都是可以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在秦国呆不下去了,要是被别的国家挖去了,掉转枪头对准秦国,那是大患啊。这是白起该死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就要追溯到秦昭王还没继位的时候,白起表过态,拥护他的兄弟公子市做秦王的。就这,也该死。所以,所谓的范雎进谏秦王,不过就是君臣二人唱的双簧而已。

《后汉书》记载,白起死后,东方六国闻讯,诸侯皆酌酒相贺,庆幸白起之死。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但是死的普天同庆,白起是古来第一人。

白起死了,四国联军想要的,也拿到了,那么,大家就坐下来谈判吧。秦国做为战败国,气度还是有的,要地,原本是你的,现在都拿回去了,要人,都被我杀了,要钱,没有,那么怎么表示诚意,押人质吧。秦昭王找了个自己的孙子,秦异人作为人质,留在了赵国。秦异人,谁,秦昭王二十多个孙子之一,不起眼吧,那么再来个称号,秦始皇他爹,熟悉了吧。

一边送了人质,一边,昭襄王就开始准备报复的军事行动了,公元前256年,秦国大将赵掺打下韩国的阳城,斩首四万,然后调头,再攻赵国,斩杀及俘虏9万。一个白起死了,我秦国人才济济,何惧天下。

秦国一家独大,有一个人坐不住了,谁,周朝的末代国王周赧王。是啊,战国乱轰轰的打来打去,谁都不是真的一国之君,大家都是周朝的诸侯国,虽然这个周朝已经是风雨破败的小的不能再小的独木舟,但名义上,人毕竟还有点家当,多少?三十六个县,三万人口,还有九个大鼎。看到这里,你知道这个皇帝当的有多可怜了吧。秦国要灭掉周朝,那只是一顺手的事情。周赧王一看,大事不妙,暗地下找了楚国,齐国,准备发兵攻打秦国。结果真的大事不妙了,秦国果然一顺手,把周赧王给灭了。

公元前255年,范雎病死,去世前,向秦昭襄王推荐了个人,叫蔡泽,说这人有才,能胜任宰相的职位。到那时蔡泽没做了几个月,因为在朝中没有根基,很快就传出不利于他的流言,蔡泽无奈,只好辞职。所以空有才干是没有用的,要办大事,做人上人,要忍的住,要有赏识的好领导,最重要的,是要有崭露头角的好时机,昭王时代,明显不是蔡泽的舞台。

公元前254年,秦攻魏,陷吴城(山西运城平陆)。魏屈服,降为秦之属国。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卒,一共在位五十六年。他儿子秦孝文王继位。

秦孝文王,继位的时候,是53岁,从大王的儿子转正为太子,等待了44年。为什么会转正?原来的太子挂了,怎么挂的?在魏国做人质的时候不幸罹难,怎么死的不重要,挂掉的太子名字叫悼太子,名字不吉利吧,重要的是,孝文王安稳的等待了那么多年,终于从那个彪悍而且长寿,在临死前还灭掉东周,把砸死秦武王的大鼎一股脑全部没收的牛人老爹的手上接过了这个空前强大的秦王朝。

古代是很重视孝道的,特别是对于一个等待了半个多世纪,是想要好好干出个成绩,不愧对列祖列宗的老太子来说。于是,这个新皇帝,安国君,就是孝文王,为自己的父亲守孝一年。一年以后,沐浴更衣,穿上龙袍,正式坐上王位,三天就挂了。怎么死的,不重要,因为和后面登场的秦朝主角相比,安国公就是一路人甲。

现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51年,让我们掌声有请下面几位同志登场,最先登场的是,邯郸之战失败后,原本作为人质留在赵国受尽凌辱和欺压,现在回国继承王位,咸鱼翻身的秦异人同志。紧跟在秦异人背后的,是他的夫人赵姬和他们夫妻共同的好友吕不韦先生,为什么吕不韦先生和赵姬女士走的那么近,噢,他还牵着异人同志儿子赵政小朋友的手?你知道的太多了。嘉宾全部到了吗?还有一位一声霹雳从天而降,噢,是摔下来的,然后下来就抱得美蚕娘,来自一个叫香港的小渔村的,职业是警察的黑男人,他的名字叫项-少-龙。

很热闹吧,戴绿帽子的大王,外遇的皇后,手腕超级高明的幕后黑手,胸怀大志统一六国的始皇帝,噢,还有个实验失败,穿越过来NB轰轰过完一生还养了个更加NB儿子的阿sir会有什么样的演出效果呢?穿越,不在我的这个故事里面,所以,项少龙先生只是出场介绍下,后面不再出现,这里提到,是对黄易先生的一个致敬。
再ctri+v一段致敬“长平之战,那岂非历史上有名的秦赵之战,是役秦将白起将赵军四十万人全部坑杀,项少龙忙问道:“那是多久前的事了?”美蚕娘道: “是九年前的事了。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二六零年,那现在岂非公元前二五一年?”

致敬完毕,现在言归正传,秦异人,在被派去邯郸做人质这个艰辛而又没有前途的任务时,还只是短命王安国公的二十个儿子其中最不起眼的那个。怎么会一变身成为太子的,一个人的功劳,吕不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00: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到了那个秦国历史上身世最扑朔迷离,眼光独到,手腕毒辣,只手遮天的男人出场的时候了。这个神秘的男人对秦国人做了什么事?我们先来做一个提纲式的介绍。

他是杀手,两位秦国大王的死和他有关、

他是老师,他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他是思想家,他出钱,出人编撰的《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战国百科全书。

他是投机商人,擅长低买高卖,秦始皇的爹,是他最成功的case。

他是军事家,在他的领导下,粉碎了一次5国联军的进攻,和平解放了周朝,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他是政治家,不拘一格的发掘了12岁的小正太甘罗,后官拜上卿。小干部李斯,后官拜宰相

他是心理学家,对性的认识和运用要比弗洛伊德早了2000多年。

所以,如果真有穿越的说法,我相信,吕不韦,算一个。

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述的,“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古代人是重农轻商的,大家应该还记得,在商鞅变法里有那么一条,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不但秦国是那么干的,而是所有国家都崇尚重农轻商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吕不韦还大摇大摆的做着投机倒把的生意,家累千金,为什么这钱就是那么好赚?因为,吕不韦是卫国人。



卫国,放在今天来说,国际地位相当于瑞士,就一中立国。但是这个中立并不是国际地位高,而是低,低的不能再低了。姿态放的低,有两种,一种是扮猪吃老虎,一种就是没实力,不得不低头,卫国显然是后者。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他的岁月基本就是在被强国的蹂躏中度过,他的很多国公,都是其他诸侯国随时指派的,谁家做大了,就插个亲戚去卫国过过做领导的瘾。而且最奇异的是,在卫国的838年历史中,居然没有出过一位有出息,要发奋图强的君主。但也就是这样,在卫国无为而治的宽松环境下,它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是空前的自由和宽松的。孔子周游列国14年,呆在卫国就有10年,为什么,没有人管他,你爱说什么你就说,你爱做什么你就做,再这样的环境下,吕不韦横空出世,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吕不韦和秦异人的相识,是在赵国的邯郸,当时作为人质被押在赵国的秦异人的日子很不好过,因为他那个牛×哄哄的爷爷秦昭王在历经了邯郸之战的惨败后,缓过那口气来就调兵报仇去了,那么爷债孙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作为人质,应该就有人质的觉悟。史书是这样描述秦异人的处境“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应该还算是比较客气的说法,看上去比较简陋的感觉,其实异人自己知道,自己的父亲虽然是太子,但是,自己只是父亲众多儿子里面的20分之一,而且自己的母亲夏姬也不得宠,要是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客死邯郸,怕是注定的结局了。



然而历史的发展就是有那么多的巧合和重叠,在本文开头介绍的第一位秦国人质公子,连公子,也是被作为人质,一样押在他国,一样郁郁不得志,一样被命运女神眷顾,只是秦献公是借力打力,发奋图强,而这位秦异人,是被贵人借力打力了。



生意人,是做天下的生意,越是地域差异大,也意味着巨大的利润,吕不韦是在邯郸做生意时见到的秦异人。当他见到秦异人时,第一反映是“此子奇货可居”。被这个战国最大的投机倒把分子,或者说是风险投资人看中,我想想,要么秦异人是真材实料有保证但是没个发展的机会,要么是他有利用的价值,只是没有人发现。



秦异人显然是属于没人发现他的利用价值,甚至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背后那巨大无限的可能。但是吕不韦知道,作为一个周游列国的商人,信息的获取,肯定是及时而且丰富的。如何在那么大的信息量中分析排列出对自己有用的,或者是看的出背后更大价值的,是天分,抑或是经验。总之,吕不韦在见到了这个潦倒的秦国人质以后,把之前所有获得的有关秦国的信息都联了起来,分析以后,做出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投资决定。



商人是很直接的,“吾能大子之门。”这是吕不韦见到异人公子见到的第一句话。我能给你想要的。“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我要的,就你,给不了。为什么异人这么说,因为对面坐的,是地位卑贱的商人,作为血脉里还留着秦国血的人来说,异人这样的反映,是很正常的。谈判是需要技巧的,“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你有了想要的,我才能要我想要的。挺拗口的吧,其实这2人基本什么都没说,就是相互试探下,表明诚意。



反正异人公子也只剩烂命一条,虚名一个,听听就听听吧。吕不韦的分析是这样:“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馀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还是一个王位继承的问题,现在的太子是你爹安国君,眼看着就要转正了,这是咱的大好机会。因为你爹最喜欢的爱妃,华阳夫人的肚子里还没有骨肉,要是等到你爹转正了,要立太子了,怎么轮,也轮不到你这个外国的人质啊。异人说,你分析的我知道啊,那怎么办,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你没办法,我有办法,我出钱,找人,托关系,让华阳夫人收了你做干儿子,再让她去劝安国公立你为太子 。成!你出钱,你出人,我得利,这买卖,成交。



这件事到现在,还只是个计划,对异人来说,可能是个机会,更可能是个大忽悠,反正不用咱一毛钱,大家吹牛×呗。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大家忽悠呗,痛快痛快嘴也好。



吕不韦和异人谈完话以后,就开始实施了这次人生最大的投资步骤。第一步,他给了异人一大笔钱,干什么,交朋友去。以前你是穷,没有人理你,现在给你钱,三教九流的圈子混去,邯郸的上层社交聚会参加去,打响你的人气牌,花钱买个好名声。

第二步,也是计划中最艰难的一步,就是要说服华阳夫人认这个倒霉蛋秦异人做儿子。花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吕不韦虽然有钱,但是还没有到富可敌国的地步,更何况华阳夫人人本来就是楚国的贵族出身,现在还是太子妃,你吕不韦一个地位卑贱的生意人凭什么去和华阳夫人说这个事情,甚至就连见面,那都是不可能的事。



可吕不韦就是连华阳夫人的面都没见过,就把这事,真给办成了,非但办成了,还让安国公在玉牌上刻字,我立儿子秦异人为秦国太子。

吕不韦是怎么完成这个Mission: Impossible的呢?他采用的是曲线救国的办法。这个任务里面的关键是华阳夫人,自己没有办法接触到华阳,就先从她身边关系密切的,说的上话的人入手。这个人是谁?华阳夫人的弟弟芈宸,挺难念的吧,换个顺口点的,就叫阳泉君。

这个阳泉君,什么背景,楚国人,华阳的亲弟弟,再往上数一代,不知道您是不是还记得,昭襄王的妈,就是那个同样来自楚国,后掌握朝政的宣太后。再给点提示,就是那个天上流星飕飕过,地上人头刷刷掉的宣太后,和华阳,阳泉,有亲戚关系。绕来绕去,我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安国公和华阳之所以没有生育后代,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是近亲的原因。(或者远亲?)
据说阳泉有个爱好,喜欢珠宝。珠宝珠宝,就是做工精细的首饰,一个大男人爱好这个干什么?我查过楚国地图,那时候楚国的势力范围大致是这样,山东,安徽,陕西的一部分,两广的北面。看出什么没有?靠海,有珍珠。珍珠这东西,讲究水质,现在亚洲,也就日本,韩国,所以我估计,说阳泉爱好珠宝,假的,只是比较喜欢家乡的特产大珍珠而已。楚国有珍珠,秦国真没有,第一不靠海,第二,秦国是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分子的。

看到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吕不韦笑了。咱干的不就这活,你喜欢珍珠,秦国没有,我给你倒去。于是,在阳泉必经之路的边上,吕不韦摆了个摊,树了个旗,卖楚国珍珠。珍珠在秦国,那是稀罕玩意,一下子围过来一大帮子人看,卖不卖,不卖,为什么,买不起。老百姓买不起,阳泉君买的起啊,一看,楚国珍珠专卖,家乡货,进来一看,好东西,多少钱?吕不韦问,您是阳泉大人吗?是啊,我就阳泉啊。您是楚国的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吗?是啊,行了,这珍珠,咱不能卖您。为什么?您真的要知道为什么?行,看您是真诚恳,咱就和你直说了吧,你要大祸领头了。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挺熟悉的,嗯,我也觉得眼熟,仔细想想,不就春晚卖拐那段吗。原来吕不韦是最早的大忽悠啊。

阳泉君一听,什么,我大祸临头了?今儿你得把话给我说清楚了,怎么了我就大祸领头了,怎么我买你的珍珠就大祸临头了。吕不韦不慌不忙的继续往下分析,您是楚国来的,现在在秦国做官,您想过没有,自己是凭什么做上这个官的。打住,别和我说什么工作能力,在秦国打工,要么你祖宗能打,给你留个世袭的官位,要么你能打,自己从人头堆里爬上去。您现在秦国风光无限好,靠的是你姐。但是你想过没有,要是哪天你姐年老色衰了,谁做你后盾?别说以后,咱就说现在,眼看着你姐夫就要转正做大王了,但是你姐肚子可还没大,要是你姐夫找个看的顺眼的儿子做了太子,那母凭子贵,到时候做王后的可就不是你姐了,宫里没地位,要是年纪一大,你可不就大祸临头了吗,“以色貌之美取人者,必以色貌之衰弃之,一旦华阳夫人色衰爱驰,大人将何以容身于朝廷?” 那么,您是来卖珍珠的,还是来卖珍珠粉的呢?珍珠这事,只要你把我下面的话听完了,送你,还别提钱。华阳夫人要保住现在在大王心目中的位置,就一个办法,认个儿子去。

认来的儿子,能行吗?又不是随便谁都肯做人儿子,再说了,华阳夫人是大王的爱妃,她认的儿子,也就是大王的儿子,大王肯找个不相干的人做儿子吗?能认,因为他本来就是大王的儿子。

我先来个自我介绍吧,我叫吕不韦,卫国商人,在赵国做生意的时候认识个朋友,叫异人,您知道,那么咱就直奔主题吧,异人在赵国虽然是人质,但是,挺有出息的,要谈吐有谈吐,要理想有理想,口碑那是相当不错。要是华阳夫人肯收了异人做儿子,肥水也没有流外人田,他日异人转正,华阳夫人就是太后,您就是太后的弟弟,到那时候您就周游列国慢慢玩,享受荣华富贵吧。异人行?我看行!阳泉君慢慢琢磨着走了,当然珠宝什么一定是免费打包带走了,风投嘛,项目刚起来的时候开销是最大的。

这里阳泉君走了,吕不韦整理下,又去找了另一个人,华阳夫人的姐姐,按照给阳泉卖拐的流程又走了一遍,最后总结陈词,还是那句“我看行”。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对于不韦选中的这2位来说,那番谈话却是切身利益,句句说到点子上。在培训课上,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记得,老师说过,谈判的最高境界就是双赢,或者说,对方以为的双赢。吕不韦成功的做到了这点,凭借着漂亮的迂回,他所要表达的信息成功到达了华阳的耳朵里。

什么风最温柔,枕边风。当那句“妾幸得充後宫,不幸无子,原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讬妾身。”(《史记》第二十五卷吕不韦传)轻轻送到安国公的耳朵里的时候。就像歌里唱的“就算心如钢铁也变绕指柔”。当天,安国公就答应了立子楚为以后的太子。话说,自己还是个老太子,虽然是即将转正,但是,那还是有变数啊,然后华阳又拿出来个玉牌,叫人刻了这段话在上面,立字为证。在安国公看来,立谁不是立,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美人开心最重要。在华阳看来,异人是自己以后的保障,长期饭票最重要。在这个谈判中,又是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

看到这里,大家有疑问没有,为什么在秦国做人质的叫异人,而华阳和安国公推荐的叫子楚,是不是一个人?是,异人在吕不韦的怂恿下,改名了。异人异人,又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还被老子派去外国当人质,换,换什么,换个华阳夫人喜欢的名字,人是楚国来的,你是要认娘的,那么叫子楚吧,就是这么个过程。

吕不韦这里也双赢,华阳这里也双赢,大家都有好处赚,真有那么好的事情?赢家的对面坐的,一定是输家,只是在底牌还没有翻开前,大家都不知道结果会怎样。

玉牌做好了,消息当然是传到了赵国,子楚知道了,很高兴,因为自己咸鱼翻身的日子到了。吕不韦很高兴,因为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大半。高兴,是要庆祝的,在喜庆的日子里,要有“红艳艳的赵姬,绿油油的子楚,黄澄澄的大小门客,还有脸色青青的不韦哥哥"。千古名人赵姬就此出场。怎么会有那么多五颜六色呢,听我慢慢解释。

赵姬,原本是吕不韦在邯郸的小妾之一,这个出门长期在外漂泊,明天到操场操到天明,长夜漫漫叹漫漫夜长,再加上人钱多,之一什么的也是很好理解的。赵姬有特长,跳舞特别棒,“邯郸学步”知道吧,赵姬就是邯郸人,所以人跳舞特优雅,举止特大方,谈吐特有气质。然后在子楚这个新鲜太子面前一亮相,惊艳了,用现在的话说,姐红了。然后子楚就日思夜想,一直央求着吕不韦再带赵姬去他这里跳舞,到后来是甚至是明着开口要了。赵姬红了,吕不韦脸色发青了,自己的女人,凭什么给别的男人,但是,脸色铁青的同时,风投家不韦哥哥还是把赵姬送给了子楚,今天让你拿走的,改日我吕不韦定当加倍拿回来。子楚得了美人,应该是意气风发,怎么会是绿油油的呢?因为赵姬怀孕了。

关于这件事情,历史上始终说不清楚,到底赵姬是在和子楚好上之前怀孕的,还是之后怀上的,不知道,到底吕不韦是有意为之,还是将错就错,也不知道,总之,事情就是那么发生了,在赵姬怀上之后的第十二个月,赵政诞生了,他就是以后的秦始皇。当然这个是后事,咱先不说。

事情的发展,是多线性而且极富戏剧性,时间过了没有多久,吕不韦的巨额投资,就有了第一笔回报,在秦召襄王死了以后,安国公转正,守了一年的孝,然后实习期满,做了三天秦国大王,死了。是的,安国公,也就是秦孝文王,这个悲情老太子,上位七十二小时,死了。又有人跳出来说,这是吕不韦干的!安国公是喝了子楚的酒以后死的。

吕不韦说,这是我的愿望,但不在计划之中,这第一笔投资回报来的太快了,以至大乱了我的计划,所以应该不是我干的。我相信这事不是吕不韦干的,因为那时候的不韦同学正在筹划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帮助子楚回到秦国。

大家都知道子楚是被秦国踢过来当人质的,缓兵之计的弃子,前脚刚宣布成为安国公的太子,后脚王齮带着大兵上邯郸报仇来了。哪有做人那么无耻的,胡萝卜还没开始洗干净呢,大棒就轮上来,不带这样的。赵王就找人要杀子楚,既然和平没了,那就撕票。子楚当然不肯,以前是烂命一条,现在可不一样,将来的太子,不知道有多少好日子等着自己去享受,哪愿意去死。吕不韦当然也不肯,自己投资了那么多,好容易开始投资见效了,功亏一篑的买卖是不干的。逃是一定的,怎么跑?前面咱说过,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看清楚,是金六百斤,前面咱说过,商鞅变法的时候,徒木立信,大家记得不~赏金是50金,相当于多少?264万。那么金六百斤是多少,大家算算。踩着金光大道,子楚和吕不韦一溜烟的跑回了秦国。

胜利大逃亡,只跑出去2个男人,他们的家眷,全部都留在了赵国。就是以那个红艳艳的赵姬为首的女眷,一个都没带走。为什么,不方便,一是赵姬有孕在身,不方便, 还有就是,人多了走了不方便。那么要是赵王一怒,咔嚓一刀,秦始皇不是就胎死腹中,也没有以后那么多精彩人生了?我查了很多很多的资料,关于这段,只是寥寥数笔带过,“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赵国政府要杀赵姬,但是赵姬是赵国的富家女,躲了起来,所以竟然神奇的活了下来。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想到了“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的名句。真的有那么神奇?你要是信了,就真的傻了。赵姬原本的身份是什么,在她被子楚看中前,只是吕不韦在赵国众多妻妾中的一个。家里的男人都跑路了,她凭什么能活下来?是有人救了她。谁?根本不知道,但是,我推测,在当时的情况下,在赵国只有一个人有能力做到这件事,他就是平原君。

不可思异的事情发生了,和秦国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平原君怎么会庇护秦国太子的家人呢?万恶钱为首,因为平原君缺钱。说平原君缺钱不是没有依据的,在邯郸之战的开始,平原君就“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
”。邯郸打了几年?2年,除了第一次大规模散财外,大家应该还记得那个组织了三千敢死队,逼退秦军三十里,最终为总决战赢得宝贵时间的李谈吧。三千敢死队谁出钱赞助的,平原君带头号召宫里的人。2年这么折腾下来,你说平原君的家底还能剩多少?说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平原君可不是一个人,他还养了浩浩荡荡一大批的门客,那么多人的吃喝拉撒,可都是平原君出钱。你说为什么不是门客养平原君?靠门客养,哪咱得换个称呼,门客叫小弟,平原君叫~老大了。养门客那是实力的体现,有面子,养一大帮子不干活的主,有事没事开个会,听个全体鼓掌通过的,体面。养小弟,是黑社会,不是君子干的活。

平原君撒了那么多钱,干了那么多事,三国的援军里,有两国是他搬来的,末了的敢死队是他组织的,赵国硬是挺过来,平原君功不可没。功劳大了,损失也大,正发愁呢,吕不韦的钱到了,您说反正子楚已经跑了,就算咔嚓掉赵姬那也没有多大用,得了,卖个人情吧。我估计着,就那回事。

在子楚和吕不韦逃回秦国以后的第六年,在秦国历史上大放异彩了56年光辉的秦昭王终于走下了神坛,将接力棒交给了老太子安国公,为什么是老太子,安国公正式登基的时候,52岁,做了3天的春秋大梦以后,猝死。所以有个穿越的小故事,说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穿龙袍,头戴皇冠,文武百官济济一堂,手中端着一杯喝光了的酒,正得意之时,边上的夫人笑言,“恭喜国公继位”。然后突然就悲剧了,就是这个桥段。在位3天,喝了杯儿子送的酒以后,猝死,还没捂热的接力棒,就这样传到了子楚,也就是秦庄襄王手里。
是不是觉得哪里不对?大家都这样认为,但是居然就平稳交接了,如同吕不韦之前所承诺的,华阳夫人收了便宜儿子,荣升太后,子楚在吕大财主的调教下平稳交接,而吕不韦的长线投资也开始有了巨额分红————子楚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至于那个被他丢在赵国6年的赵姬,自然是接回来了,开开心心做了王后。
皆大欢喜的故事总是短暂的,子楚风光继位以后,翻过去一页,赫然写着“庄襄王即位三年,薨”。接下来的事情,如同安国公的翻版,政权平稳交接,每个人都有好处,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您说这事是吕不韦做的,有证据吗?就像学历金闪闪的方舟子咬着高中还没毕业的韩寒一样,你说这书是你写的,有证据吗?总之,吕不韦在经历了政权的2次顺利交接后,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商人,到丞相,现在是相国,然后还有个封号“仲父”。收了赢政做干儿子,也就是赵政。到底这个儿子是干(第一声)的呢,还是干(第四声)的呢,捕风捉影的事,咱不说,但是吕不韦和太后赵姬的关系,相当密切,有很多的史书都相继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不韦家僮万人。”人是老相好了,藕断丝连,慰寂一下,也很正常。

从赢政正式登基的那天开始,吕不韦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点。身居六国最强大的秦国相国之职,大权在握,太后是他的相好,做了秦王的义父。登顶以后,吕不韦的下个目标是什么?如果换作是那个在位56年的生猛的不行的太太上皇,答案是毋容置疑的,平定六国,一统天下。但是吕不韦没有这么做,按照后世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吕不韦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洗白白。
这里说的洗白白,不是个人清洁卫生的意思,而是相国大人要刻意淡化原本那个印象中流窜于六国之间,低吸高抛的投机倒把大商人,重新树立一个高大全的流芳百世的正面相国形象。要有个好名声,首先要整顿的,就是自己的个人作风问题,和谁?宫里的那位太后赵姬。男女授受不亲,更何况是常去寡妇家串门。但,感情的事,要断很难,保不齐一个不小心,太后有点什么接受不了现实的举动,反而是给自己脸上抹黑。所以吕不韦想了个转移重心的办法,一代奇人嫪毐就此登场。
要说吕不韦的眼光,那真是独到,他挖掘出来的人才,有一个算一个。比如这个嫪毐,按照《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嫪毐是一个“大阴人”(阴茎巨大的人),可以“阴关桐轮而行”(用阳具转动桐木车轮)。什么概念,是个运动员,非常杰出的床上运动员。在几千年以后,一个叫香港的小渔村拍了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里面有个极乐老人的角色,就是借鉴了嫪老师的这个绝招,转车轮~。
这功夫拿到现在,也是绝活,更何况是古代,在一次成功的文艺后,嫪毐被召入皇宫为赵姬单独演出,以后,就再也没出来过,大家都懂了。
成功摆脱了个人作风问题的麻烦以后,吕不韦开始广招门客,那时候门客越多,说明你声望越高,名声也越好,像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那都是手下成百上千的人,我吕不韦,怎么能落后呢,再说,咱也不差这钱啊。于是满大街的贴公告啊,很快,他的门客数量就达到了三千人。三千人什么概念,2个整编团。但是吕不韦和其他国家的那些招门客来做充数,做形象工程的人不一样,商人逐利,注重投资回报。吃了我家的饭,你得给我干活,干什么活,写书。
写书,简单,但是吕不韦要写的书,没那么容易。相国大人要写的是一本涵盖了所有知识面,所有思想论点的巨著。这本书的名字叫《吕氏春秋》,总共20万字,从开始写,到最后出书,用了整整18年时间。为什么要用那么久,因为要校对,要改错。那时候做学问不像现在,内事问百度,外事上谷歌,还有维基百科什么,鼠标一抖,答案到手。那时候的书是用刀或尖锐的东西刻到竹片上,然后用绳子编起来,一卷一卷的。要论证观点,查阅资料,必须是在小山一样的竹卷里慢慢找,然后再慢慢刻。所以古代人的什么汗牛充栋之类的也别觉得有多厉害,未必就比什么《步步惊心》之类的字数多。
这里又有个好玩的东西,毛笔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说在战国时期就有的,比如说,楚国的墓里就发现过类似毛笔的东西,比如说,在民间,毛笔又叫蒙恬笔,顾名思义,就是秦朝那个蒙大将军发明的笔。蒙恬知道不,那那个抱着冬儿穿越几千年的蒙家剑第十三代传人蒙天放知道不,就是这个家族的人。不管怎样,我是不相信那时候有什么墨宝的,因为现在发现最早的砚台,那也是汉朝,没有墨,光有笔,写什么。
言归正转,咱在回来看吕不韦当相国的这些年,虎视眈眈的秦国,神奇的居然一点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还不动声色的瓦解了五国联盟攻秦的一次大规模冲突。
在国泰民安的气场下,后宫的太后赵姬和杂技运动员嫪毐干劲十足的养了2个儿子,感情是如胶似漆的不能再好,甚至太后都答应“王即薨,以子为后”。这事儿,做的就过了。
于是,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这样写道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
这事真是这样吗?我不信。
翻阅下嬴政的成长史,生在赵国,11岁前,一直由母亲抚养,就这个妈之前和以后的表现来说,在青少年的生理教育方面是强项,至于别的,没什么好说的。12岁回到秦国,爷爷喝了爸爸的酒,死了。13岁又死了爹,稀里糊涂的就做了秦国的大王,然后母亲大人就在后宫跟着嫪叔叔玩车轮大战,也没人管,长到22岁行成人礼,干掉吕不韦,39岁统一中国。这样一个没人管,没人理,爹妈不爱的孩子能干这事?秦国历代那么多的牛人都没能统一六国,而且什么修长城,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举措,那么大的工程,就能给做了?黄易也不信,所以他给安排了个项少龙穿越了,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教育出了个一带枭雄秦始皇。咱这不是科幻的,穿越的小说,所以只好老老实实的分析,所有这一切,吕不韦有一大半功劳。
吕不韦不是修书呢吗,还有空管这事?有,修书这工作,他只是起个头,具体操作的,是他手下的门客,看着挺轰轰烈烈的用了18年时间,搞研究,做学问,出了那么伟大的一本巨著《吕氏春秋》,末了还搞了个“一字千金”的宣传活动,说是凡是有人能在这本书里挑出错误,奖一千金。普天之下都知道了,吕相国,是个和平主义者,是个文人,他在的这些年,秦国不打仗,埋头搞精神文明建设,一部《吕氏春秋》光耀千秋。
假的,都是假的。吕不韦为什么不出兵打仗,因为邯郸之战后,看似强大的秦国已经是千疮百孔,他自己知道,输不起。而且秦国经历过莫名其妙的看似3次平稳交接之后,嬴政的位置其实坐的并不稳,他需要时间来修复这一切。嫪毐,只是他埋下的一颗可怜的棋子。
当嫪毐自后宫的势力越来越大时,吕不韦没有动,和赵姬养下2个儿子时,吕不韦也没有动。对他来说,一切秦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就像毒素一样,需要一个诱因来把他们汇到一起,引出来。当嫪毐在酒后狂妄的说出自己是秦王的“假父”时,吕不韦动了,因为在一年,嬴政举办了成人礼。所有的跳梁小丑们,你们的对手,是我培养了那么多年的秦王,是将来一统天下,成就千秋霸业的吾儿。《吕氏春秋》是我给他的成年礼,而你们的鲜血和头颅,将是他走出坚实第一步的台阶。
当所有的准备都已经就位,嬴政要做的,就是轻轻按下那个拉开大幕的开关。举办成年礼以后不久,就有人朝秦王密报,说是嫪毐和太后私通,是个假的很厉害的太监,并且吧,您都有2弟弟了。而且,这个密报还很凑巧的被嫪毐知道了,在秦王大张旗鼓的进行调查的准备,取证工作的时候,嫪叔叔很自然的发动兵变,然后就那么凑巧的遇到了已经准备很多时间的正义军队。然后,就是一套标准流程。
秦王令谕全国:“生擒嫪毐者赐钱百万,杀死嫪毐者赐钱五十万。” 嫪毐及其死党被一网打尽,秦皇车裂嫪毐,灭其三族。嫪毐的死党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枭首,追随嫪毐的宾客舍人罪轻者为供役宗庙的取薪者——鬼薪;罪重者四千余人夺爵迁蜀,徙役三年。太后和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均被一同囊载扑杀。太后逐出咸阳,迁住城外的棫阳宫,断绝母子关系,永不再见。
内患,扫清了,过了一年,嬴政下旨,革去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一扫到底。用的是吕不韦举荐假太监进宫,淫乱后宫的罪名。然后又过了一年,秦王又下了一道旨,说是吕不韦,“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
您看明白了吧,这事假的不能再假了。吕不韦所作的事情,就是弄脏自己,然后和儿子彻底割裂。至于吕不韦到底真死假死,我可以很负责的说,历史上没有记载吕不韦死后埋在哪里,只有提了一点,说是他的门客怕秦王有什么报复的行为,修的吕不韦的幕,刻的名字是“吕母墓”。至于尸首?呵呵,谁信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00: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官上任三把火,嬴政的第一把火,就指向了边上的小国,韩国。柿子总是找软的捏,当时的韩国,就是这样一个又近又软的小柿子。

韩国周围是魏、齐、楚、秦,国土面积不大,还大都是山地,这位置放到现在来,就好比瑞士。那人瑞士经过世界大战,不是经济发达,国泰民安的吗?时代不一样,瑞士那时候是中立国,承担着洗黑钱的重大任务,有这个胆气大声叫出,我是中立国。战国时候的韩国,人少地少,还逢战必输,最拿手的就是割地。那场一举奠定秦国霸主地位的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不就是韩国把原本答给秦国的上党城给割让给了赵国。现在嬴政的军队来了,韩国打不过怎么办?再割,韩国献出了南阳城,秦国一看,挺好,先收了。过了一年,守南阳城的腾,率着十万秦国大军,一举攻占韩国,生擒韩王韩安。这里有个细节,不是说,韩国是颗菜,那为什么要等一年以后,秦军才灭韩国呢?这一年里,秦国在练兵,练什么兵,山地作战兵种。刚才说了,韩国国土多山地,少平原,为什么韩国那么多年一直割地割地,屡战屡败的,还没有被灭国?地形占优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韩国有个大牛人,在秦国,暂时缓阻了对韩国的进攻,但是随着他的陨落,韩国也随之从战国的版图上被抹去。他就是韩非子。
韩非子,男,韩国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哲学家,政治家,法学思想家。称号都挺空的,到底他是做什么的,参谋,大王的智囊团。满腹经纶,道理懂的多了去了,擅长写书,而且还喜欢讲小故事,十分生动,便于理解。放在今天,就是一讲师教材编撰家。为什么是编撰家,因为韩非子有一毛病,口吃,说话不顺流。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毛病,反正他在韩国的时候,多次上书和韩王说,咱要变法革新啊,咱不能在那么窝囊下去啊,韩王就当是相声表演了,听过乐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满腔的爱国热情,不能白白浪费了啊,于是韩非子,洋洋洒洒写下了好几本总计十多万字的书。咱前面说过,战国的书,那是刻在竹片上,一卷卷的,那得是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非子也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只是发现并重用他的,是秦国的赢政。嬴政在看了韩非子写的文章以后,一拍大腿,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高度评价。一看署名,非子写的,这谁啊,叫过边上的李斯打听。李斯一看,认识,熟人,我同学,当年在荀子这里一起同窗,算不上好友,因为人韩非子太有光芒了,优等生。噢,那么优秀的人,招来身边这是必须的。人在韩国,不是问题,带上兵找韩王要人去。拳头大,是真道理,韩王一打听,原来是找我要那个结巴的。割地都肯,别说放人了,给!于是韩非子作为韩国特使,就这样被打法到了嬴政的身边。

当时,嬴政身边有2个亲信,一个就是李斯,一个叫姚贾。李斯大家都知道,日后是赫赫有名的秦国丞相,做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事。姚贾这人,相当神秘,历史上没怎么有关他发迹的背景记载,就是说和韩非子之间关系不好,韩非子多次上书给秦王,说姚贾这人手段卑劣,利用出使的机会贿赂各国大王,然后出身也不好,爸爸是管城门的小卒,贱民家庭,在魏国偷过东西被抓,赵国驱逐过,属于国际黑名单。这种人,不应该重用啊。那姚贾到底做了什么事,被韩非子这样批判呢?

说到底,大家都没做错什么,只是站的立场不同,导致了观念的偏差。是不是很有老娘舅和稀泥的味道?的确是这样。韩非子是法学家,他主张的观点是“强法”、“守法”、“以法治国” 。姚贾是纵横家,负责游走各国,擅长大忽悠,画大饼。韩国就被类似的纵横家坑过不少次,所以韩非子为避免悲剧重演,竭力的抵制姚贾。而最让韩非子抓狂的是,秦王明知道姚贾的背景和出身,在一次他为时三年出使外国的时候,秦王“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作为一个使节,那规格是相当的高,所以在正义的韩非子看来,你秦王既然器重我,我应该尽我的责任,避免提醒你重蹈韩国的悲惨历史。

韩非子是法学家,可惜了,您翻一下秦国的历史,战国最早的纵横家,大忽悠,就是秦国出来的,历来只有我骗人,哪里轮到人骗我。你韩非子瞎操那心干什么。至于攻击人的出身,那就更愚蠢了,嬴政什么出身?妈是赵国的歌妓,原本吕不韦的小老婆,一个爸是人质,至于另外个爸爸,那更是出身低微的投机倒把商人,人秦王不在乎的就是出身,最在乎的,也就是出身。
一次一次的上书,终于有一天,秦王叫来了姚贾和韩非子,让他们当堂辩论。您说,让一纵横家,说客,演讲师,和一结巴吵架,这不欺负人吗。结果是可以想象的,韩非子惨败。惨败到什么程度,姚贾还抓住了韩非子的一个把柄,上书秦王,结果韩非子打入大牢。什么把柄?因为韩非子曾经建议秦王,暂缓攻击韩国的计划。本来人韩非子就是韩国大使,你要入侵祖国,提个抗议什么,也很正常。你韩非子参了姚贾那么多次,人都没事,反过来,姚贾只辩论了一场,奏了一本,你就落的如此下场,为什么。因为姚贾的背后有人,李斯。

前面咱说过,李斯和韩非子是同学,师从荀子,但人韩非子那时候就是优等生,而且出身贵族,成名早。再看看李斯,从吕不韦门客做起,一路攀爬,长史、客卿、廷尉,最后到宰相,那是靠自己的实力上来的,凭什么你韩非子个小结巴一来就和我平起平坐,你一个外臣还指手画脚的。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韩非子,最后死在了秦国的大牢。但是关于他的死,很奇怪的,所有的史书都是蜻蜓点水一样的寥寥数笔带过。流传到现在,有2个版本。

第一个是阴谋版,说是牢里的韩非子是被李斯假传秦王的毒酒,被毒死的。出处很牛B,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第二个是冲动版。说是姚贾在辩论获胜以后,秦王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就顺手把韩非子干掉了,末了还后悔,结果再去挽回的时候,迟了。出处也很牛B《战国策 秦五 四国为一》。

历史的真相,就这样被淹没在了时间的长河中,不管怎么样,韩非子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代思想大家,他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7: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年过去了,碌碌无为的韩王终于等到了秦国的铁骑,公元前230年,韩国亡。

继韩国以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在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长平的惨胜,邯郸之败,幼年之辱,等等,对于嬴政和秦国来说每一条都是必须攻陷赵国的理由。然而赵国并不是个那么好捏的软柿子,因为赵国还有李牧。
在战场上,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有限的,但是精神领袖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李牧作为战国的四大名将,之前始终是在外线上抵抗匈奴的进攻,现在,终于轮到这位和人屠白起不相当上下的名将登场了。
公元前233年,秦国在吞并了韩国,并且侵占了大部分魏国的土地后,终于开始了对赵国的进攻。秦大将桓齮(又称樊於期) ,带兵一路打到了邯郸城下,李牧临危受命,率领赵国的残余部队,在宜安抵抗秦军。为什么是残余部队呢,因为之前的战斗中,赵国大将扈辄被杀,赵军10万被斩首。一面是咄咄逼人,士气高昂的秦军,一面是残兵败将的赵军,李牧的策略只有一个字,守,伺机反攻。寻找机会,一击命中。秦军攻,赵军守,历史似乎不断在重复这一幕。长平之战,廉颇守了一年,邯郸之战,廉颇守了二年,现在轮到李牧了吗?双方都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攻的不是死攻,守的,也不是死守。认为,李牧是个守城的好手,看看他之前的辉煌战绩,在长城这里坚守10年不攻,一出击,就歼桓齮灭匈奴10万部队。现在我方士气正旺,与其在这里消耗着,还不如稍微战略性的撤退,引诱李牧出击。战略性的撤退中,桓齮选择了进攻另外一个目标,肥下。进攻不是主要目的,诱敌出击,是根本。桓齮知道,李牧也知道,所以在秦军全力进攻肥下的时候,赵军依旧坚守不出。李牧不是胆小,他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当桓齮的佯攻已经摆足架势,而李牧依然没有一点动静的时候,虚招变成了实招。赵军大举压上,准备打下肥下后,再进攻邯郸。桓齮不动,李牧也不动,桓齮的实招出了,李牧的招也出了。这让我想到圣斗士星矢里面有一集,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就是魔玲在教星矢如何对抗那个攻防一体的一刀流。“星矢,你要记住,一刀流唯一的破绽,就是在他出招的时候”。是叫一刀流吗?貌似是,谁管呢,就是这个意思。拳头打实了,其他地方必然是有破绽的。李牧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时机,果断出兵,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粮草。然后留下部分部队直面迎击急急赶回的桓齮主力,再将剩余部队埋伏在两侧形成包围圈,一举打败秦军。说到这里,您可能不信,阵法有那么重要吗?在人数相差不那么悬殊的情况下,有。战国那个大半仙鬼谷子的弟子孙膑,不就有本名著《孙膑兵法》,里面详细概括了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 等的阵法。秦国军队为什么能统一六国,为什么战斗力出众?从兵马俑就可以看出,那时候的阵列,到兵种的装备都有详细的分类。咱再说回来,李牧大胜,回国,赵王封了李牧个称号“武安君”,挺眼熟的吧,以前白起就被秦王这么封过,现在赵王一样拿来用。赵王接见大胜归来的李牧,感慨万分,您就是我的白起,您就是我的汇仁肾宝,所以您千万记住了,你好,我也好。

一招鲜,吃遍天。打这以后,凡是秦军来犯,赵国一定是抗出李牧去顶,而李牧也真是好用。公元前232年,又打退了一次秦国进攻。
李牧不除,赵国难灭,在秦国内部,已经达成了统一的共识。有时候成功除了实力,往往伴随的就是运气,无疑,嬴政就是战国运气最好的人,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大地震。造成大面积的饥荒。秦国再次发兵,这次领兵的,是继白起之后的秦国又一战神王翦 。

王翦,男,秦国人,从小就好看兵法书,在李牧之后,成为战国最为耀眼的战星。历史上,生卒不祥。出生年月不祥,是因为他家里原本就是武将世家,只是没有什么出名的人才,所以也不会太过留意,过世年月不祥,是因为他有个更加出色的儿子,以至于他晚年告老回家的时候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他儿子身上。关于王翦,有传说,说他小时候就力大无比,八岁开始就拎着一把20斤的大刀开始练武。射箭也非常准,准到他和人比箭的时候都不射,直接用气势就压迫到对方投降。

邯郸一战,是王翦的成名之作,也是直接令李牧陨落的战役,新老两位名将就这样在邯郸城外开始了正面交锋。

可能有的细心人会问,赵国不是还有一员大将,赫赫有名的廉颇呢?按理说,他领导的邯郸保卫战是为赵国立下了超级大功劳的,现在赵国又到了生死关头,这位大将军人呢?

廉颇逃了,逃去了魏国。为什么,因为他动手打了赵国的另外一名将军,乐乘。那为什么会自己人打自己人呢?这里又要介绍一位赵国的重臣,郭开,正是他,在赵王面前推波助澜了让赵括代替廉颇,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正是他,在赵王面前进言,说是廉颇已经辅佐了2位赵王,在军队的威望已经比大王您还高,您还是趁早找个自己人,把他给换了吧。就是他,在赵国濒临灭国之际,赵王派他再去请回廉颇,结果他回来禀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看到着,您明白了吧,第一,他在赵王面前很得宠,第二,他和廉颇有恩怨。

关于廉颇,我前面说过,Y是猛将,但是,情商太低。论斗智,那是远远不及郭开的。所以在乐乘前来交接兵权的时候,一冲动,把乐乘打的落花流水,冷静下来一想,知道自己闯祸了,背上小包,投奔魏国去了。廉颇冷静的时候还是很可爱的,比如,负荆请罪,比如,后期郭开去魏国看看廉颇身体状况的时候,老头子又是吃三大碗饭,又是武术表演什么的。但世上没有那么多后悔药,做错了就是做错了。

咱在回来说李牧和王翦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战。李牧依然是守,军队数量不占优,士气不占优,只有在等待中寻找机会。可惜李牧等来的不是机会,而是从背后捅来的一刀,而拿着刀的不是别人,正是前面介绍到的郭开。

抛开爱国主义和个人道德范畴,郭开这人,还算有那么一技之长。就是见风使舵,溜须拍马,堪称厚黑学的鼻祖。咱可以谴责郭开的见利忘义,陷害重臣,导致赵国灭亡,但是别忘了,不是谁都有这本事红遍2赵国朝,扳倒2位重臣后自己屹立不动,最后还安然脱身,欢天喜地的投奔了秦国,这就是本事。

咱再回忆下郭开扳倒廉颇的故事,廉颇为了通过郭开在赵王这里传达个良好信息,又是吃三大碗饭,又是武术表演。末了,郭开就用了一句话,“将军精神不错,胃口也好,就是我和廉颇将军吃了个饭的时间,老头上了3次厕所。”得,廉颇精心策划的文艺演出,白搞了。你说郭开胡说,没有,去看廉颇的肯定不止郭开一人,郭开说的没错啊,就是稍微忽略了吃个饭的时间长度而已,这就是水平。为什么说唯小人和女子难养也,因为人聪明,擅长阴谋,你去看看,自古的奸臣,没有一个智商情商低的。

说完了悲情廉颇,咱再回头看郭开扳倒李牧这事。按理说,李牧已经算是赵国最后的一道防线了,国破家忘的道理,郭开怎么会想不明白这事,都兵临城下了,还内斗呢。是,就因为郭开的情商智商高,所以想的很明白,看的很明白,在遇到了王翦派来的密使王敖送来了秦国的长期饭票以后,一拍即合。

陈凯歌在1999年的时候拍过个片子《刺秦》,当时是个烂片,看一个骂一个,后来慢慢的居然也红了,说什么深刻,有内涵,有思想,有哲理。我想这大概是后来凯歌导演烂片不断的原因。刺秦里,演秦始皇的,是李雪健,那个扮相,无比猥亵,和后来张艺谋《英雄》里陈道明扮的秦王,那是气场天地之别。但是,2位秦王,都先后表达了,要统一六国,就必须有部分人的牺牲,妇人之仁,不足以怜惜。只有一统天下,才能救苍生于水火之中,我杀人,屠城,是为了更多的人能过上好日子啊。我又想到雪健老师在六国地图前哭的眼泪鼻涕一把一把的场景了,实在太恶了。

一统六国,对于秦国,是个战略性目标,而对于赵国,只是苦苦抵抗,抗到哪里算哪里。郭开那么顺应大势的人,当然作出的选择首先是最利于自己的。于是在李牧坚守邯郸城的时候,郭开跑去见了赵王。

赵王当然是要问,最近战况如何啊,李将军有没有击退秦军啊,之类的问题。郭开非常聪明,迂回的回答了赵王的问题,而且,还在赞扬李牧军事才能的同时,诱导赵王产生了撤换李牧的念头。
“恭喜赵王,现在有平原君(李牧)镇守邯郸,秦军是寸步难进啊,这是赵国的福气,是大王的眼光啊。现在秦军已经围了一年,眼看着就快撤退了,这还要说李将军在部队里的威望高,一呼百应。想当年,李将军镇守边关十余年,硬是把匈奴给打残了,还练出了一只忠心耿耿的部队。现在贵为平原君,眼看着秦军要退了,大王又要重重的赏他。现在平原君在民间的呼声已经非常高了,都说是赵国的救星,我看,是大王您的福分啊。不过呢,我也听说,李将军边上的司马尚有点问题,这小子跟这李将军走南闯北的,可是说过好几次要平原君造反,自立为王的话,每次都被将军驳回,臣是坚定的相信李将军对赵国的忠诚,但保不住他边上那么个小人经常的调拨啊。大王您说是不是?臣有个主意,您看平原君都守了一年多了,秦军也快退了,您要不下旨,把平原君和司马尚给换回来,看看情况?”

这话,说到了赵王心里。李牧领兵时间实在太长了,古代将军要出兵打仗,一定是要去皇帝那里领虎符,才能调的动部队,而打完仗,交还虎符,您休假去吧,锻炼身体还是游山玩水,随便,但是,您不能和部队有接触。李牧不一样,在外带了10年的部队,那要多深厚的感情啊,大家睡一个帐篷,吃一个锅里的饭,上阵父子兵。回来还没有交兵权呢,又派去和秦国死磕。虽然有重赏,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但是赵王心里没底,毕竟不是自己身边的人。

所以,赵王派了自己宗室家人赵葱的去轮换李牧,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赵葱来前线,是收李牧兵权的。但他到了大营一看,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李牧不肯交兵权。人赵葱虽然名字不怎样,但是赵国的皇戚,还带了赵王的旨意来的,李牧就一句话“将在外,军命有所不从”顶回去了。打狗也得看主人,更何况本来赵王就疑心你李牧拥兵自重,这下可好,完全就验证了赵王的猜测,后来的事情,百度是这样介绍的“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 ”。但,战国策是这样说的,“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遇司空马门,趣甚疾,出諔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啊,先来分析下。
第一,李牧是被赐死的,还是自杀。
第二,死的时候边上只有一个人。
第三,李牧的手短,有残疾。
根据《战国策》《文信候出走》这一章的记载,一代名将李牧是这样陨落的。

赵王一看李牧不肯交出兵权,根本不鸟赵葱,行,又下了一道旨,为表彰李牧在卫赵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在赵王生日来到之际,宣李牧进宫贺寿。硬的不行,咱来软的,李牧进宫以后,没见到赵王,只见到了赵王的男宠韩允。接下来就是一段让李牧目瞪口呆的旨意,“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王前,而捍匕首,当死。” 你小子提着匕首进宫,这是给大王贺寿吗,想干什么,这是死罪!段子挺熟悉吧,打开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闯白虎堂”,一摸一样的坑,李牧栽了,林冲也栽了。

接下来,请被告李牧出场为自己做辩护。“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我的手有残疾,特别的短,所以袖子里装的是假手,看着正常,我连匕首都拔不出来,您要不相信,我卷起袖子给你看。李牧是真急了,什么情况这是,我就一残疾人,还行刺,我行贿都拿不出手。话说到这份上了,韩允叹了口气,“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 什么都别说了,大王就是要你死,我也不多说了,明白了吧。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前面那段,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遇司空马门,趣甚疾,出諔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
李牧绝望了,逼我死,我死给你赵王看,因为实在手短,拔不出佩剑,所以把宝剑拉出来,搁在柱子上,再把脖子撞上去。可叹一代将才李牧,就此陨落,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秦军吞并赵国以后,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张,矛头指向了下一个超级大国,楚国。但是,毗邻赵国的超级小国,燕国,怕了。就现在秦国的势力,要灭燕国,那是随手的事,连计划都不用制定,瞅准燕国,走一个,就那么简单。

燕王的太子,丹,从秦国回来不久,不是学术考察,是作为人质,被押在秦国。根据《战国策》的记载,他在秦国受辱后,逃回燕国,于是联系了一些志士,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刺秦案,这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案。

下面将由我为您详细介绍这场大戏。大幕拉开,首先登场的是太子丹,背景设定,他还在秦国做人质。受到的待遇,当然是不公正,甚至是难以忍受的。终于在一天,忍无可忍的时候,丹去拜见了秦王嬴政,我求您,放我走吧,这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嬴政说,这个请求基本不可能,除非你能搞来白头的乌鸦。有张角的马。马张角,那不独角兽吗,我还精灵王,还魔戒呢,所以,丹很绝望。以为这辈子再也回不去了。这段,不是我编的,史书有记载,
汉王充《论衡·感虚》:“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
事情到这,嬴政算是把话说绝了,可偏偏就那么巧,就有那么一只乌鸦,染了白头发,飞到了太子丹的家里,后来发生的事,按照郑渊洁的话来说,就是童话那也编不出啊。嬴政见到白头乌鸦,无话可说,只有放太子丹走,但是,在路上,设了埋伏,打算制造丹意外从桥上落水身亡的情节,结果人过去了,桥没塌。还有,丹一路奔往边关,那时候天还没亮,准确的说,是鸡还没打鸣。古代没表,鸡叫,代表天亮,太阳下山,那就是收工。天不亮,城门是不开的,大家还记得不?那个鸡鸣狗盗的典故,就是口技大师模仿了鸡叫,孟尝君才得以逃出秦国。太子丹也没这技能,但是狗逼急了都能跳墙,丹逼急了,也学鸡叫。效果如何?《燕丹子》有记载。“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效果比口技大师好,人是模仿一只鸡,上当的是开门的兵,他可好,模仿的连鸡都跟着一起叫。那么跌宕起伏的剧情,是不是连童话也不能这么写啊。太子丹就这样神奇的逃回了燕国,第一幕落下。

太子丹回到燕国,正是秦军大破赵国,举兵压境的时候,按照常理,燕国面临的只有2条路,第一,顺了秦国,把伤亡减少到最小,大家过过太平日子。第二,联合剩余的国家一起抗秦。
太子剑走偏锋,想出了个斩首行动,他找到了燕国的太傅鞠武,说是要找一个武艺高强,胆大的人去刺杀秦王,以挽救燕国的命运。鞠武为他引见的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田光,田光,人送绰号“节侠”。这个节不是什么节约,环保,是气节,为人有原则,有勇有谋。太子丹把这事,和田光这么一说,问田光,您看这事,您能给办了吗?田光回答道,我年纪大了,这事,真办不了,不过我帮您推荐个,有他出马,这事,可以成。谁,我好朋友,荆轲。那么就麻烦田先生帮我引见荆轲吧,末了,丹在临走的时候又回头和田光说了句,这事可重要,您可千万帮我保密了。田光微微一笑,收到。至此,一代刺客荆轲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荆轲,男,职业,剑客,兴趣爱好,喝酒、唱歌,战斗力,不祥。在正式上台前,我们先看一下荆轲以前的档案。男,卫国人,曾试图进谏卫王,要求复国,被拒。曾挑战战国著名剑客盖聂,全身而退,曾在赵国邯郸和一个叫鲁句践的人打架,全身而退。现在有一好朋友,叫高渐离,是菜场杀狗,卖狗肉的,两人常喝个小酒,唱个小曲什么的。虽然好喝酒,但是荆轲也爱看书,而且,物以类聚,江湖上的豪侠,基本上都是他朋友。由此可见,荆轲第一,有本事,第二,个性分明。

田光是节侠,那也是荆轲的好朋友,忘年交。找到荆轲,把这事一说,你看这燕国太子特地来找我帮这忙,你也知道,我年纪大了,别说做刺客,就是去打仗,那也轮不动兵器,你不一样,要是你成功了,天下要多少人可以少受涂炭。而且,太子在临走的时候还特地关照我,这事情,千万要我保密,看起来,我这个节侠还是做的不不够好,让太子起疑心了。既然我不配做节侠,那么,你去燕国吧,我会用自杀来证明节侠的名声。说完,田光真的自刎而死,换作现代人的观点,应该是非常的不了解田光的所作所为,但这就是古人的气节,以死捍卫自己对于气节的信念。

荆轲答应了田光,只身去见了太子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20: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光死了,因为他要向你证明,他可以为你保守秘密。荆轲说完这句话,就这样看着对面的太子丹。丹的第一反映是,哭,跪下哭,然后跪着走到荆轲面前,哭得眼泪鼻涕一把一把的,“我之所以请田先生不要说给别人听,是因为,这事实在太重要了,但我真的没想到田先生是那么有骨气的人,这事,我错了。”说完这话,太子丹请荆轲坐好,洋洋洒洒的就国际形式国内形势做了一篇自己感觉不错的报告,大致的意思就是,现在秦国一家独大,已经干掉韩国,赵国,眼看着,魏国也保不齐了,接下来就是咱燕国。轮国力,剩下的几家,加一块也拼不过人秦国,现在唯一的可能,就是秦国内乱,而秦王死,可以引起最大的内乱。您觉得呢?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人荆轲没答应,为什么,你太子丹的诚意不够,这是卖命的活,别的不说,田光的死,和你就有直接的关系,你要自己的燕国好好的,我又不是燕国人。怎么办,那就表诚意呗。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好吃的,好喝的供着,您要什么,就给什么。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李牧挂了,赵国破了,秦军的大军眼看着就要到燕国的边境,太子丹坐不住了。
荆卿,你看这赵国还是破了,眼看着秦军就要到了,您可有什么行动计划没?荆轲说,我有一计划了,但是,还需要问太子你借一个人头,一张地图。要行刺,必须是要接近秦王身边,你看我一剑客,还小有名气,就这样跑去秦国,估计还没混进皇宫,就得被人给抓了。人头,我要的是樊于期的头,地图,我要督亢之地图。为什么要这2样,我先来个名词解释。
樊于期,秦国人,前面咱介绍过,率兵攻打赵国,被李牧给打败了,然后,逃了。人没回秦国,直接投奔燕国来了。按理说,领军打仗,输是很正常的事,更何况对上的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战败很正常,真实的原因是,樊于期,不论胜,或者是败,都回不去秦国了,因为他挑唆了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峤贴大字报,说是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自己才是秦王的继承者,要造反,要夺位。这个事,大家都知道,有胆子说的,都被吕不韦宰了,成峤为什么憋到现在才跳出来干这个事,因为樊于期明确告诉他,打赵国这个事,吕不韦就是让你去死,你现在蹦跶几下,说不定还有活路,上了战场就回不来了。成峤当然是被吕不韦和嬴政联手灭掉,但是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成峤会做出那么过激的反映来,你樊于期想混水摸鱼,把成峤当枪使,那吕不韦什么人,会放过你?所以仗一打败,樊樊樊于期立刻就投奔了燕国。
战国,就小半个中国的地,消息那是多灵通啊,秦国出了千两黄金,万户家丁的悬赏来通缉樊于期,要是荆轲拿着樊于期的人头,以领赏的名义见秦王,即使是刺客的身份,那也说的过去。至于地图,就说是燕王割地,献给秦国的,我荆轲是作为燕国的使者来送地契的。有了这两样东西,保管秦王的亲自接见我,到那时,我先来个背刺,五星剔骨,或者五星刺骨随便怎么搞,秦王都逃不了。
这两样东西,是保证我能见到秦王,至于刺杀工具,你知道,武器好坏,决定了一个刺客的伤害高低,另外,如果再能搞点毒药,那么就是刺杀天赋的毒药,敏锐天赋的匕首,再加上我战斗天赋的乱舞。捅个几下,别说秦王,就是来个龙,那也保管给放倒了。
太子丹听完荆轲的要求,犹豫了。为什么,因为樊于期对于燕国来说,太重要了,第一,燕国没有大将,樊于期一到燕国,就拜为上将军。第二,樊于期是秦国流亡将领,在秦军内部还是有一定威信,万一到时候由他对抗秦国,多少还是有些把握的。第三,就是当时的义气,你来投奔我,就是相信我,看的起我,要是我迫于压力,把人就这样给宰了交掉,那以后还怎么招纳贤人。至于后面的事,没问题,我找人去办,妥妥的。荆轲也不勉强太子丹,毕竟吃人的,用人的,那么多时间了,他自己去找了樊于期。
荆轲很直接,开门见山的就告诉樊于期,我知道你逃来燕国,家里人都被秦王杀了,不知道你想不想报仇。樊于期当然想报仇,荆轲说,现在秦国出了重金悬赏你的头,实话说,我觉得这是能够接近秦王的好机会,要是我能带着你的头去领赏。时机一到,我左手拉住秦王,右手直接一刀捅上去,什么仇都报了。樊于期当然是不信的,谁知道你是真领赏还是假刺客。荆轲又把和太子丹商量的计划一说,樊于期觉得,这事,可以做,立马自刎。
太子丹知道了,赶来又是痛哭一场,但人死了又不能复生,只有一步步的继续推动这个计划。
人头有了,地图是现成的,那么剩下的就是装备了。太子丹为荆轲准备的武器,是一把叫“徐夫人匕首”的匕首。徐夫人匕首是一个叫徐夫人的男人造的锋利无比的武器,太子丹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出重金,在匕首上下毒,还做人体试验,只要匕首划破皮肤,没有不死的。最后,还帮荆轲找了个帮手,秦舞阳。秦舞阳,也可以叫秦武阳,12岁就杀过人,据说走在路上,都没有人敢看他的眼睛,凶悍,无比的凶悍。
有礼物,有装备,还有小号跟着,万事齐全,太子丹就等着帮荆轲送行了,可是左等右等,荆轲没有出发的意思,太子丹坐不住了,跑去问荆轲,您要是不想去了,我让小号秦武阳去,也成。荆轲大怒,您这不是看不起我吗,我之所以还不出发,是等一朋友,和他告别。刺秦这事,就是去送死的,还是为你燕国,为你太子丹卖命,算了,既然你催,我明天就出发。
第二天,在码头上,太子丹带着手下的人为荆轲送行,而荆轲也等来了他的生死交,高渐离。

人和人的缘分就是那么奇怪,可以乘坐生死之交的朋友,一辈子可能只有一个,可能没有一样的社会背景,可能没有一样的教育程度,甚至连生长环境都不一样,但就是有那么一个人,比亲人还了解你的想法,相互间连客气话都不用说,你的意思,他明白,他的想法,你赞成。高渐离和荆轲就是那么好的朋友。

前面咱说过了,荆轲,卫国人,国破家亡以后四处流浪,郁郁不得志,是个浪子剑客。高渐离呢,燕国人,职业,屠夫。菜场杀狗,卖肉的。你说这2人完全是8杆子打不着的,怎么就生死之交了。有,这2人好音乐,荆轲爱好唱两嗓子,高渐离擅长一种叫“筑”的乐器。这乐器现在已经失传了,直到1993年,考古学家在长沙河西西汉王后渔阳墓中发现了实物。筑长的什么样子,我来形容下,可能比较俗,大家见谅。大致的样子,就像把木头做的断头砍刀,
刀面的部分上有十三根弦,可以弹拨,刀把的部分,中空,用竹片来击打节奏,大致就是那么个集合了弦乐和打击乐的乐器。这两位好朋友就常在一起,喝喝酒,吃吃肉,唱唱歌。荆轲在码头和高渐离告别的时候,两人在一起唱了最后的那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朋友要做什么,无条件的支持,哪怕去送死,我也得赶着送你最后一程。此为生死之交也。

荆轲一行人到了秦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托人,找关系,见秦王。可见,人际关系这说法,在千年前的战国就非常的流行,也算是中国特色哦。他们找到的是一个叫蒙嘉的人。蒙嘉,秦国中庶子。什么官职?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什么意思,秘书长。您明白了吧,再通俗点,蜗居看过没,宋思明,秘书长,就是这职务。

蒙嘉收了钱,跑去秦王这里和秦王说:“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大致的意思就是,咱秦国现在国力强盛,眼见着就打要燕国了,燕王表示,坚决投降,不用咱秦国出兵,燕国就算咱的诸侯国了,而且,燕王为了表示诚意,还派了使者,带来了樊于期的人头,燕国地图。现在燕国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等秦王收了燕国以后,能保住让燕王的历代宗祠,没事让他们烧个香什么的,就妥了。

秦王当然很高兴,有那么好的事,不费一兵一卒,就到手一个国家,还拿到了樊于期这个大叛徒的人头,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乃朝服,设九宾,六个字,代表的是秦国的最高礼仪。凭什么这么说,咱翻开历史书,当年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去和秦王谈判的时候,是特地的提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主动摆了这么个排场,就是昭告天下,早动迁,早得益,迟早,这天下是咱老秦家的,到了墙上画个圈,里面写个拆的时候,晚了,国破家亡那是必然的,强拆非我本意,螳臂挡车,和国家作对,没有好果子吃。

排场摆下了,荆轲和秦舞阳两个人跪在大殿下面,荆轲手里捧着个盒子,里面是樊于期的人头,秦舞阳手里拿的是燕国的地图。大殿里所有的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两个燕国人身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公众场所演讲或者是演出的经历,下面黑呀呀一片人,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你身上的时候,还能表情自若,侃侃而谈的,要么就是有良好心里素质的,例如演说家,政治家,演员之类,要么就是破罐子破摔的二逼青年,例如方舟子,罗玉凤之类。慌,紧张,是必然的,不是所有人都经历过类似场面都能顶住压力,表现自如的,比如秦舞阳就开始慌了。

战国策是这样记载的“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脸色变了,手也开始发抖了。大家开始议论了,这是一国的使者吗,怎么这样,好像有点不对劲。荆轲出来打圆场,舞阳是小地方出来的人,见到大王这样的威严,一下子胆怯了,还请大王不要见怪。秦王点点头,行,那你拿着东西一个人过来见我。荆轲拿着地图,一步步的走到秦王前面,一点点的打开卷着的地图,等到卷轴即将到底之时,突然用左手拉住秦王的手,用右手抽出匕首就往秦王的胸口上扎去。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跟拍动作片一样,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秦王发现事情不好,连忙往后退,在挣脱荆轲的手时,把袖子也扯断了,他想拔剑,但是情急之下,发现宝剑卡住了,一下子拉不出来,而根据当时秦国的规定,大家上朝,是不可以带武器的,于是大家眼睁睁的看着大殿上荆轲和秦王一个追,一个跑,详见WOW的竞技场,潜行者拿着匕首在后面追着武器没换好的战士。竞技场上,要摆脱这种局面,不能跑直线,最好的办法是绕圈,比如柱子,秦王也是这么干的。2人就那么绕着柱子转啊转,关键时刻,总有个关键人物出现,力挽狂澜,这次出现的是秦王身边的御医夏无且,他瞅准机会,用手里的药盒(战国策上说是药袋)对准荆轲就砸过去,准确命中目标,而秦王那还在自己绕着柱子转呢,大家赶紧提醒秦王说,大王快拔剑,大王快拔剑。转晕了的秦王这才回过神,拔出剑,对准地上的荆轲就是一剑,刺中荆轲的大腿,荆轲拿着匕首朝秦王丢过去,秦王一闪,匕首扎在后面的柱子上。接着秦王又连刺8剑,荆轲知道自己不行了,坐在地上,笑着说,我本来打算,是劫持秦王,好让你兑现这个承诺,失误啊。接着,就是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策划已久的著名刺秦案,就那么以失败告终。

事情真是那样吗?我以为,这整件事情,就是秦王定下的一石三鸟之计。秦王借着这个失败的刺杀计划,引出了著名剑客,荆轲,除掉了精神领袖田光,不废吹灰之力干掉了躲在燕国的樊于期,最重要的,他在大殿之上演出的那场荒唐的追逐戏,确认了己方内部有没有异动。所有的一切,从太子丹提出回到燕国的要求开始,其实都在秦王的掌握之中,这就是一个局。

从荆轲拔出匕首的那一刻,咱往回看,你就明白了。这个局,打从樊于期挑唆长安君成峤贴大字报开始,第一步,派樊于期和成峤领兵攻打由李牧守着的赵国,导致自己兄弟成峤精神压力过大,公然走出了谋反的举动,一刀解决,樊于期逃往燕国。第二步,羞辱燕太子丹,并制造白头乌鸦,群鸡报鸣等巧合事件,放太子丹回国组织刺秦计划。看到这里,可能有疑问,秦国不是实力强大,面对小小的燕国又何必用计谋布局呢,直接碾压不就得了。这里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秦国已经开始了灭六国的步伐,韩国才打掉,在公元前228年已经和赵国干上了,秦国灭魏国的时候是公元前225年,秦国灭燕国是公元前226年,灭齐国是221年。7年里灭4国,秦国的战线拉的太长了,到处都是主力部队,换句话说,全线出击,如果有被对手抓住一个反击的机会,将是致命的,所以对于秦王来说,既要防止六国联合抗秦,逐一消灭,又要稳定后方,避免内乱。在除掉自己的兄弟成峤以后,秦国发生内乱的可能只有秦王去世,所以太子丹分析的情况,有一定的道理,在荆轲出发的时候,我查过,嬴政的大儿子扶苏是公元前241年出生,那年码头开告别演唱会的时候,他是13岁,更不要说后来被扶上位的胡亥了。所以要继续自己的统一大业,必须要解决这2个问题。

想要六国不联合,要不就是威逼利诱,一个打下来打另一个,但大家都不是傻子,你秦国的狼子野心大家都看着,忽悠这招是行不通了,只有全线出击,轮圆了打组合拳,不给你们喘气的机会。所以秦王在进攻六国的时候并不是盲目的,而是经过省思熟虑后的一个军事计划。面上面的东西,嬴政可以掌控,但是下面的暗流涌动,比如刺客,下毒,舆论导向什么的,就需要有一个局,来解决这些。

咱再回来看这回到燕国的太子丹,由太傅举荐,见到田光,再由田光,又见到了荆轲。打住,咱再翻翻《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战国策的那段,太子丹回到燕国以后,和太傅有那么段对话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昏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二弃所哀恋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太傅对于樊于期的到来是很不欢迎的,觉得他身上秦王的仇恨值太高,建议太子丹把樊于期丢给匈奴玩去,又建议太子丹联合其他国家抗秦,甚至是北方的匈奴单于,也可以坐下来谈谈的。结果被太子一口回绝,樊于期这个烫手山芋,我要的,联合其他国家,这事太渺茫。所以,太傅才说,我年纪大了,要不我和你介绍个人,田光,你看他有什么好办法?然后,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多嘴说了一句,搞的田光无奈自刎。光是推荐个人,田光会自刎吗?其实太子丹是找田光,让他去刺秦,田光听完了太子丹的计划,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刺杀这种事情,光有名气和豪气是不行的,还要体力和脑力,所以好心好意推荐了荆轲,末了,还被太子丹给逼的自刎。

咱再看太子丹找到荆轲,又是供着养,又是买匕首,但是,后来又逼着荆轲快点走,说,您要是觉得自己干不了这事,我找秦舞阳做去,所谓用人不疑,太子丹这一系列的举动,太反常了。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到了秦国以后的荆轲,从托人找关系,到最后上大殿,一切似乎都进行的太顺利了,以至于最后秦王嬴政用最高规格接见荆轲,这举动也是反常的。你想,荆轲”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一个要用重金收买才能托上关系的小国使节,秦王要用最顶级的最隆重的规格最高的国宾待遇招待吗?更何况荆轲和秦舞阳之前在燕国也只是一个流浪汉,一个杀人犯。连燕国的官都不算,就代表燕国来投诚了?这事,谁都不会信啊。

上了大殿,荆轲作为赫赫有名的剑客,左手一扣脉门,右手一刺,那么简单的动作,会被秦王挣脱?练过的都知道,脉门被扣了,半边身子就麻了,根本用不上力气,秦王还挣脱,还 “自引而起,绝袖。拔剑”这动作连贯的不像话。后面的就更加像闹剧了,荆轲,一武术家,愣是绕着柱子和秦王捉迷藏,就是追不上,手上还拿着见血封喉的徐夫人匕首,号称是划破皮肤人就死的试验过好几次的,哦,又是太子丹买的匕首,人体试验也是太子丹做的。

理由很简单,荆轲在刺秦王之前,已经中毒了。这不是我乱猜,只有这一种可能,才导致身强力壮的荆轲怎么也追不上前面跑的秦王,大家注意了,前面绕着柱子跑的非常欢乐的秦王那是穿了朝服的,下面不是裤子,是拖在地上的大袍子,腰里还别着把怎么也拔不出来的长剑,追不上,有问题。

那秦王为什么要引着荆轲跑,还是在那么紧张的环境下,前面咱说过,这是一个局,秦王要用荆轲刺杀自己这个局,来引诱出自己身边一切可能的不稳定因素。你荆轲是燕国派来的,那楚国呢,齐国呢,魏国呢,甚至是少数民族单于呢?自己身边有多少人是图谋不轨的,不知道。如果要刺杀秦王,没有比眼前这危机时刻再合适的机会了,秦王在等,在看,自己布的这个局,有没有人会忍不住跳出来。

然后,就又是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御医夏无且,用手里装中草药的袋子砸翻了荆轲。我可以说脏话吗,荆轲,是和当时战国著名剑客盖聂交手以后全身而退的人,就跑着跑着被一个装中草药的袋子给砸翻了?要是中草药能砸翻人,那要多么巨大的一大堆啊。而且,下面还趴着一个12岁开始就砍人,赫赫有凶名的秦舞阳,所以我猜测,要么这个御医夏无且手里拿的是装了板砖的袋子,要么荆轲,毒发了。

这事分析到这里,再糊涂,也明白了,太子丹所作的那么多事,就是为了帮秦王除掉樊于期,打击六国搞小动作的想法,以及,引出身边的不确定因素。太子丹,在回秦国前,已经和嬴政达成了某种协议。嬴政以身犯险,完美布局,那年,他38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6 21: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荆轲事败,亡,秦舞阳失踪,刺秦这事,基本都在嬴政的掌握中,除了一个人。他,差点就靠着一己之力颠覆了整个战国历史,这个人就是狗肉屠夫高渐离。

前面我们说到过 ,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在码头送别了壮士以后,高渐离等来的是知己被秦王处死,并且余党被通缉的消息。他关掉了狗肉铺子,收拾行李换了个名字,到了一个叫“宋子”的小地方做了一个酒馆的杂工。

本来这事就那么过去了,但是有一天,高渐离听到有人在弹奏他拿手的乐器筑,熟悉的旋律和音色让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好友荆轲。那曾经的生死之交,那段,“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的美好时光,于是,他勇敢的推开了门,重新拿起了自己以为再也不会弹奏的筑。一曲终了,听到的人,无不为曲子中所蕴含的感情所打动。于是,高渐离从酒馆的零时工变成了驻唱乐师,只是他再也弹奏不出欢快的曲子,也拒绝与任何人组合演出,就是一个人弹着那悲伤的曲子。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直到,嬴政也听到了这个消息,得知在宋子这个地方,有人弹琴非常的好听,于是就叫来了高渐离。一问,大惊,原来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再一听高渐离弹奏的曲子,是在是真的好听,又舍不得杀高渐离,就叫人用狗粪的烟熏瞎了高渐离的眼睛,这才召进宫做了嬴政的乐师。

高渐离做了瞎子以后,越发的沉默。除了弹奏曲子之外,完全的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这人就这样了,只是一个弹琴不错的瞎子,虽然他朋友是武艺高强的刺客,但是对于高渐离,所有人都放松了警惕。

就在所有人都开始忽视高渐离的时候,他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刺秦。为自己,为国家,更是为了自己的知己荆轲。从他站起身重新拿起筑的时候,他就决定,要完成荆轲的愿望,刺杀秦王。

拿着徐夫人匕首的荆轲都没有完成的任务,小人物高渐离凭什么能做到?能。首先,没人能相信一个行动都不便的瞎子能杀人,面对高渐离,秦王几乎是不设防备的,其次,高渐离用来行刺的武器,是大家都想不到,那就是他手里的木制乐器,筑。

前面我们介绍过,筑这个乐器,就是个融合了弦乐和打击乐于一体的中间挖空的木头。用木头砸东西可以,砸人,杀伤力不够。高渐离自己也知道,于是,他在筑里面藏了铅块,每天开始锻炼自己的臂力,重复抡,砸,这个动作,务求一击即中。

机会终于到了,秦王宣了高渐离上殿演奏,装备好铅块以后,高渐离称,自己有了个新曲子,但是因为曲调独特(里面装了铅块,共鸣效果变了,玩过吉他的都知道)所以必须要走到大王面前弹奏,太远了,怕是大王听不清楚。秦王准了,弹奏到高潮的时候,高渐离深吸一口气,抄起了手里的筑就朝面前直接砸了下去。巨响过后,一片安静,没有想象中应该有的骚动和惊慌。高渐离知道,自己失手了。

写到这里,我又情不自禁的想到了97年那部刺秦,周迅扮演的小盲女面对杀害她全家的荆轲突然拔出袖子里的匕首的那一记百分百必中却因为荆轲的非主流站位而落空的刺杀。一样的盲人,一样突然的刺杀,甚至连结果也是一样,不知道那算不算凯歌导演对高渐离的致敬。

大殿一片安静,从此世界上再没有那悲伧激昂的乐声,也再不见那荆轲引吭高歌,高渐离抚琴而和,曲到浓时,相拥而泣的好知己。高渐离刺秦失败,被秦王下令诛杀。

公元前226年,秦王派兵攻下了燕国的首都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这边燕国的事,算基本结束,隔了一年,秦国大军由年轻王贲率军一直打到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到了大梁,一路顺风的王贲遇到了问题,在他面前的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坚固的离谱的大城。前面我们提到过,秦王在出征六国时的组合拳的问题,因为战线拉长了,所以战役的时间必须缩短,正当王贲万般无奈下,他收到了父亲王翦的信,拆开一看,只有2个字“水攻”。

这里提到的水,指的就是开封边上的黄河。小时候记得念过一篇课文,就是说黄河是因为一直泥沙堆积,造成水位上升,为了防止水患,只有把两边的堤岸修高,长年累月的,就形成了地上河的奇观。

前几年我开车去开封玩的时候,就有导游介绍说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观,因为悲催的开封一直被黄河淹,基本上黄河一决堤,开封就倒霉一次,而历史上最早的被淹,就是这次王家父子为了攻下大梁,拔开的黄河口子。黄河决堤,大水围城,蹲在大梁城里的魏假王憋了三个月,直到城墙被水泡酥了,实在是藏不住了,划着小船,摇着白旗,出来投降。公元前225年,魏国灭。

灭了魏国,挖了黄河大堤的王贲还在堵口子,泄洪,搞建设的时候,他老子王翦已经带着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了。

王翦出征,实在是秦王不得已的后手,其实,在魏王假站在城头看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刚灭掉燕国的秦国大将李信,已经调转枪口带着部队直捣楚国。

在李信攻打楚国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史记· 王翦白起列传》记载,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一个工程,甲方出六十万的预算,乙方只要二十万,这帐谁都会算,于是秦王派李信和蒙武带着二十万军队,携攻下燕国的气势,浩浩荡荡的杀奔楚国。而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乘着秦王“王将军老矣”的评价,上书告老还乡,光荣退休。

我们再回来看李信和蒙武,兵分2路,顺风顺水的按照既定目标,一路攻陷楚国,打到楚国的城父,2军汇合以后,直捣楚国都城。但是,当时楚国的大将名叫项燕,他准确的分析出了李信以战养战,补给不足的致命缺点,在李信的部队后采用了骚扰战术,逐渐的消耗李信的兵力,而且由于原本已经投降秦国的昌平君的起义,切断了李信大军的后路,在秦国的军队还未汇合之际,切割包围了这两只部队。秦军大败,蒙武,李信逃回秦国。如果不是昌平君的起义,李信很可能成为战国的第五位名将,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如果。让我们把历史往后翻到西汉,李信的后代里又出了一位将星,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

伐楚的失败,让秦王攻下魏国的喜悦荡然无存,因为在他面前,还有楚国,齐国,以及逃到西部少数民族的那些亡国王室。万般无奈,他只有再去求号称光荣退休的老将王翦。

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成名战就是采用了离间计,干掉了另一位战国四大名将李牧,在提醒各位,给儿子出主意拔河堤,水淹大梁的,也是他。所以后世对于王翦的评价,智将,善于动脑子。秦王放低姿态,找他出山的时候,王翦提了2个要求,第一,我的六十万预算一个人能少。第二,要秦王赏赐良田,大宅。王翦是贪吗,当然不是,在《史记· 王翦白起列传》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王翦曰:“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秦王本来就是个不太容易相信人的性格,现在把秦国大多数的军队交给我,我只有向他多讨要点资本,好让他认为我就是个贪婪的性子,从而不会对我有其他的怀疑。

这话是不是听着挺熟?嗯,悲情将军赵括在率领四十五万军队出征长平的时候,赵括的母亲也来过那么一手,历史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或者说,后人总是在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

王翦和蒙武,带着六十万大军,开驻到了楚国边境,扎下大营。对面的项燕击败秦军以后已经摆好架势准备和王翦决一死战,谁知道对面的王翦始终坚守不出,项燕怕分散了兵力被王翦逐一击破,对面的齐国又不肯出兵联合抗秦,他也只有等,谁知道这一等就是整整一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6: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翦等了一年,在干什么,第一,操练军队。楚国,我们现在来看看,大致就是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地域是辽阔,地形也复杂。贸贸然就这样打过去,难免会重蹈李信的覆辙,被项燕用消耗战的办法慢慢蚕食掉。所以要操练军队,当然这个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第二点,蓄势,这个就有点玄乎了,打心理战。

说到蓄势这个战术,就不得不提到被王翦用计干掉的另一位名将李牧。当年李牧镇守边关,坚守10年不出,一击就重创匈奴,保得边关10年安宁。就是坚守蓄势,等待时机。王翦现在也是用的这个战术。秦军之前对楚国,打了败仗,需要一个缓冲期来调整心态,王翦也需要时间来观察对面的项燕,看自己以不变应万变的招数,对方怎么接招。

王翦用了一年的时间在蓄势,而对面的项燕则是有苦说不出。本来项燕打了胜仗,是要乘势追击,现在对面这60万大军一堵,人不和你硬拼,挖深沟,扎连营,什么也不干,这只老虎就蹲在那里眯着眼看着你。眼见着本来微弱的那点心理优势一点点的被时间磨平,万般无奈下,项燕只有下令,部队往后撤,想再用边打边消耗的办法磨掉王翦的部队。敌不动,我不动,敌动,王翦也动了。

前面咱介绍过,王翦,是智将,心理战这种战术,讲究的就是火候,敌消我长,蓄势为了什么,蓄势待发。己方是待发,敌方则是待耗。何时发,要看手下将士的一个情绪周期,当然这是比较科学的讲法,王翦采用的是观察细节来判断这样一个周期。《史记》第七十三卷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这什么意思,王翦问手下的人,现在咱部队里的同志都在玩什么呢,报告首长,同志们玩丢石子,跳个远什么的。王翦说,嗯,这状态可以了。什么就可以了,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通过这些时间的调节,士兵们已经到了一个放松的状态,也就是摆脱了此前失利的心理障碍。所以王翦说,嗯,这状态,可以了。

项燕做的是边退边打的准备,就是战略性的撤退。王翦做的是全军压上,碾压式的无差别攻击。一退一进,楚军大败,项燕身亡。公元前225年,王翦攻陷楚都寿春,楚国亡。楚国虽亡,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出现了无数的牛人,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誓言,其中代表人物有,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西楚霸王项羽,就是项燕的孙子,而王翦的孙子王离,就是被项羽干掉的。你说这恩怨,家仇,国恨,几千年前的中国历史就那么精彩,光是描述这样一段,想着就那么酣畅淋漓的痛快。

这边王翦打掉了楚国,在收拾残局的时候,那边他儿子王贲修好了黄河大堤,带着大军追着燕王打到了辽东,活捉了燕王喜以后,直奔齐国而去。

齐国,是六国里最后一个被灭的,也是最省力的一个。秦国大军开进齐国的时候,完全的就是不抵抗政策。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齐国之所以那么懦弱,因为他们有个宝贝皇帝,齐王建。齐王建一共在位44年,但是,其中的41年,齐国的大权实际是被一个女人掌握着,她就是齐襄王的王后,君王后。关于她的传说,也是纷纷扰扰的有很多版本,其中的一个是
玉连环,说是秦王派人做了套玉环在绕在一起,送到齐国,请齐王帮忙把玉环给解开。君王后一看,玉连环是用整块玉石雕出来的,是个无解的难题。索性就拿了把锤子,把玉连环砸碎,然后对着秦国使者说,我这办法笨拙了些,但算是帮了秦王的忙,解开了,秦王大人有大量,一定不会为难我们的吧。

在君王后砸开玉连环的几年后,亚洲的西面,希腊人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大军打到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他用自己随身的宝剑劈开了困扰世人多年的所罗门王结,一样的大气,一样的决绝。只是亚历山大在劈开绳结后继续前行,征服了亚洲横扫欧洲,而君王后在砸开了玉连环之后,采用了“事秦谨”的消极姿态,虽然暂时避免了齐国的战事,但终究还是逃不过国破家亡的命运。齐王建,在太后弥留之际,拿了个小本,问太后,您要是死了,谁能辅佐我,要是他死了,那么还有谁。这段,想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对了,就是那个秦国往后,汉朝往后,三国里面那个蜀国诸葛亮临死前的那段对话

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不同的时代,相同的问题,一样的结局。

公元前221年,齐国亡,秦朝一统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7 16: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总算一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三故乡 ( 沪ICP备2020027994 )

GMT+8, 2024-11-21 21:26 , Processed in 0.20176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