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ee

秦国风云(原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23: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人就是秦国历史上争议非常非常大的名相,范雎。我把他的成长历史很仔细了看了有10遍。如果,范雎还能活在今天的话,我想,他应该会出一本名叫《一个草根GM的成长史》其曲折离奇,波荡曲折,绝对比现在《杜拉拉》之流好看精彩的多。
  范雎,春秋时期的魏国人,家境贫寒,但是,他从小就十分上进(又是一个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典范)。最初他是雄心勃勃要为国效力,但是一穷人家的孩子,又没有什么社会背景,又不参加选秀招亲,怎么可能见的到一国之君,怎么可能就出人头地。饭是要一口一口吃的,路也是要一步一步走的。见不到魏王,那就先投靠他身边的人吧。就这样,范雎做了魏王手下中大夫须贾手下的门客。
  门客这种职业,我们在前面孟尝君这里已经大致领教过了,就是有那么一技之长的江湖人士,你来,我管饭,管工资,但不属于公务员编制。那么范雎的一技之长是什么呢?他能辩!就是特能吵架一高手。俗话说,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中大夫这个不大不小的官,难免有得罪人的时候,要是有人动粗的,门客下自然有能砍,能杀的,要是大家来文的,那就要范雎出场了。
官场上的吵架,当然不能和菜场一样,首先,吵架不能拉破脸,其次大家不能骂粗话,“你姐是凤姐,你妹是芙蓉,你哥姓曾“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是不能出现的。大家手下约个时间,约个地方,聊天喝茶。然后领导开个头,手下很自然的接过去,想尽一切办法要证明自己家主子的论点是对的,什么古人,圣人,鸟人,什么三皇五帝,鸟生鱼汤,都要搬出来炫耀几句。这,就需要大量的阅读知识和灵活的应变性,俗称“满腹经纶”。范雎就是此中的佼佼者。
公元前270年,魏昭王派了须贾到齐国去访问。为什么好好的要去访问呢,这里先简单介绍下起因。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了五国,一起攻打齐国,几乎把齐国灭国。最后还是齐国的田单力挽狂澜,出奇兵“火牛阵”,齐国才逐步恢复元气。而这五国里,就有魏国。
先前合伙揍了人家,现在人家练好身体,看着慌了,魏王这才派人去进行友好访问。你说,须贾到了齐国,能有好日子过吗。齐王召见了须贾以后,一顿臭骂,而且是越骂越气,越气越骂,须贾吓的浑身发抖,本来是跪在地上的,到了后来,几乎要趴在地上了。就在这时。范雎挺身而出,站了起来(本来是跪在一起的)。指着齐王“你Y太过分了哦,一国之君,怎么说话呢。”一言既出,世界安静了,齐王诧异的看着这个勇敢的年轻人,须贾干脆就趴在地上装死了。
“齐王,当年在燕王的带领下,我们魏国是参与了对你们齐国的战争,这是不假,但是你们齐国就没有杀过我们魏国的人吗,现在是诸侯争霸的时期,国家弱小了,自然就要被人欺负,国家强大了,当然就去欺负别人,这个是什么,是天道。再说了,当年是五国一起发兵攻打的齐国,现在我们只是魏国的代表,齐王又何必把怒气发泄在我们这些下人头上呢?冤有头,债有主,出门左拐是政府。更何况现在我们代表魏王来和您赔礼道歉来了,伸手都不打笑脸人,您一个泱泱大国的君主,这样破口大骂,即没有风度,那也没有水品啊。”说完,一鞠躬。
齐王愣住了,须贾干脆直接昏过去了。所有的人,都盯着齐王和他面前这个勇敢的年轻人。许久,齐王大笑“好、好、好!好一个年轻有为,好一个有胆有色,来人!赏黄金十斤!牛,羊百匹。” 范雎用自己的勇敢和正义,在齐王面前捍卫了魏国的形象,并且,这个一心报效国家的年轻人拒绝了齐王的邀请和挽留,跟着装死装晕的须贾回到了魏国。
须贾在齐国的时候,是一条趴在地上的虫,回到了魏国,那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怎么可能容忍自己的下人见证自己颜面扫地的光辉形象。到了魏国,他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了相国魏齐面前诬告范雎。说他和齐王串通一气,齐王出黄金十斤,牛羊百匹购买了魏国的重要情报。幸亏自己发现的早,制止了他们,但是自己被齐王骂的狗血碰头,差点回不来了。
按照叙述文的几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大体的来说,须贾还是很诚实的,只是颠倒了下顺序,再遗漏了点细节,再少少加了点。一篇完美的揭发报道,就诞生了。
  魏齐把范雎抓了,然后就是ISO标准流程,严刑拷打,逼供。古人的词语用的就是精炼,“肋折齿落,体无完肤“。打完,不解气,叫人用席子包了,拖到自己家的厕所里放着。招待宾客的时候,就招呼人往席子上尿尿。
这个不是我想的,也不是我编的。所有的历史书上都有这段描写。按照常理,相国是不会这么对一个政治犯的。所以范雎受到如此大侮辱,只有一个原因,魏齐是受了须贾的挑唆。可以想象范雎这个一个满腔热血的男儿在回到家乡以后突然受到如此的侮辱,打击之大,怨恨之深。魏齐,今天你对我的侮辱,来日,我定当十倍奉还!
范雎是作为一具尸体,被魏齐的家人抛在河边的。不知道是他装死,还是天不该绝,总之,他后来醒过来了,而且,逃走了。他到了唯一可以信任的朋友郑安平的家里,托郑安平给家里人带个信,就说自己死了,帮忙办丧事。
魏齐在家里喝着酒,去厕所一看,装饰品大席子没了。一问下人,丢河边了,找!给我找去!下人跑去河边,席子,没了,人,没了!再去范雎家里找,刚进门,呦,办丧事那,给谁?范雎!得了。回去一禀告。魏齐放心了。
范雎就这样在郑安平的家里躲了半年,并且改名叫张禄。半年以后,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和王稽意识到,他们的机会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3: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安平去了王稽的使团应聘做杂役,什么概念,下人,临时工。目的只有一个,接近王稽。
话说安平同学做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很是得到王稽的赏识,但有好感归有好感,怎么和王稽开这个口,找机会去把范雎介绍出去呢。

这天,机会终于来了。王稽也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什么原因,总之,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里,找来了郑安平。“安平啊,看你平时干活也挺麻利的,人也挺聪明的,那在魏国应该认识不少人吧,有什么能人,才子啊,有没有在你们魏国混的不咋地,愿意跟我回秦国的啊”。安平同学喜出望外,我家里,哦不,我家乡有一个人,叫张禄,有才华,熟读历史,满腹经纶,上的了台面,下的了战场,可惜,在这边有仇家(那可不,连相国都结了仇,算是大仇家了)白天他可来不了,要不晚上我帮你们安排下?

好啊,王稽一口答应。为什么他答应的那么爽快,因为当时秦国有个规定,凡是官员举荐的人,一旦被朝廷录用,推荐人重重有赏,当然要是被推荐人有什么问题,那推荐人,也是连坐要受罚的。于是,在安平的掩护下,范雎乘着夜色,偷偷摸进了王稽的住院子,小范同学一开口,王稽就被镇住了,范雎是指点江山,滔滔不绝,对当今天下的局势,治国的方法,等等等等。看到这一幕,让我想到了,同样郁郁不得志,同样是秉烛夜谈,同样年轻的商鞅。

一样的魏国人,一样的热血男儿,一样在秦国飞黄腾达,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王稽和他们约好,在离开魏国的时候,顺道会去一个叫三亭岗的地方,到时候马车一停,就带他们走。用现在的话来说,带他们偷渡回秦国。

偷渡的过程很顺利,时间到,暗号对,接人,上车。估计王稽也不是头一回干这事了。总之路上一路无话,顺利到达秦国。车队刚回秦国,就见前面灰尘滚滚,人头攒动,范雎问王稽,前面这谁啊,那么大动静。王稽认识带队的人,回答道“这是秦国的丞相穰侯魏冉,估计,他是带队巡视边界的”。

范雎听到魏冉的名字,赶紧和王稽说,我知道这个人,在秦国呼风唤雨,向来不喜欢别人比他强,更加排斥其他地方来的人,我还是先在你马车里躲一下吧。事情果然像范雎预计的,魏冉在得知这是从魏国回来的使团以后,不轻不重的说了几句“这次去魏国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吧,秦国现在安定团结,创建和谐社会,乱七八糟的人可不要随便带进来”之类的话。丫自己大概忘了,自己就是魏国人,秦国的外戚。

检查团走了,王稽送了一口气,走出没多远,范雎一拍马车,“停车!”他要方便?不是,要唱歌?不是,要拍照?不是。范雎觉得魏冉疑心病那么重的人,肯定要再回来检查,我还是下车避一下。果然又是果然,魏冉真的再派人来仔细检查了车队,确认没有人混在队伍里,才放行。高!是在是太高了,王稽对小范的水平实在是太佩服了,居然可以把一个从没有见过面的人,琢磨的那么透彻。

然而,范雎在秦国的发展,却没有想象中的顺利。金子,总会发光的,是没有错,但当时的秦昭公的问题不是没有发光的金子,而是发光的其他太多了。当时的秦国,国力雄厚,吸引了很多的人前来投奔,再加上宣太后和魏冉这对兄妹的连当模子当道,朝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他们的党羽。所以昭王对于这些标新立异,想吸引自己注意的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范雎写给昭王的第一封推荐信是这样的。“现在有一个从魏国来的,叫张禄的人,相当的有才华,要求见大王,他自己称,秦国现在就是个大鸡蛋,外面看看挺坚硬,其实一敲就碎。如果大王肯用张禄,那么秦国还有救,要是不用,秦国迟早完蛋!而且最好是能当面和大王说”。昭王是看了这封信,但是,根本没放在心上,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有沽名钓誉的,有危言耸听的,最主要,还不知道你是娘家的,还是舅舅这的,还是那几个虎视眈眈的兄弟的人,宁可通通不用,也不要用错一个。所以,范雎,你还要再等,不是你没有才华,一切,只是时机未到,那个让你一飞冲天的契机,就像你的前辈商鞅,那个最终改变秦国命运的年轻人,也是在受尽挫折以后才的到了孝公的赏识,一步步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个时间并不长,2年后,范雎等来了这个契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21: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270年,秦国出兵伐齐,主帅是魏冉,大将是白起,过程当然很顺利,拿地的拿地,拿钱的拿钱,大家都很高兴,唯有昭王不爽。因为魏冉,白起的势力,又扩大了。

范雎看准时机,写了第二封信给昭王。大意如下“大王,我看历史,只要是国家富强的,做大王脑子好使的,那都是赏罚分明,有能力的,上,没实力的,下。这样我们这些有追求的老百姓才有奔头。像那种只知道拉亲戚,搞小团体的,不成气候的。历来,做大臣的,做皇亲的,他们要是有钱了,肯定是坑国库的。相反,要是国库的钱满满的,这些个皇亲国戚一定是老老实实,安分守己的。大王强,那些诸侯就没声音,相反,诸侯的势力大了,大王的位置就不安稳了。要让大王的江山坐的稳固些,只有想办法削弱那些威胁到自己的势力,具体怎么做,就不方便在信里说的太细。

这封信写的怎么样,说实话,如果这是事实的话,我感觉一般。但送信的时机,恰到好处。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讨巧。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效果,是事半功倍的。秦昭王立刻派人用专车,召见了范雎。

事情到这步,应该已经很成功了,范雎又浇上了最后的一桶油。他在皇宫里远远见到一帮人簇拥着昭王走过来,并没有退在一旁,而是迎面而上。边上的侍从训斥他“见到大王怎么不跪?”范雎大声说:“秦国何时有王,独有太后和穰侯!”太有种了!见过博出位的,没有见过那么搏的!

硬币只有2面,范雎这次押对了,昭王非但没有责怪他,相反,还主动热情的招待了他。大家没有看过,是主动,热情的招待了。昭王的脑子并没有坏,在那么多年的隐忍中,通过观察和宣太后有意无意对他的培养,昭王明白一个道理,在利益面前,是没有绝对的朋友和敌人的。宣太后用了一点点利益,就分裂了三国的联盟,用了看不见的王位顺延,就平息了兄弟间的争夺,甚至利用了自己的美色,诱杀了义渠王。应该拿到的,全部得到了,甚至是一点都没有失去什么。目前来看,自己就有一个最好的利用的人,就是范雎。

他,有能力,没势力,且苦大仇深,现在给他点机会,定是涌泉相报,肝脑涂地的那种。最主要的,范雎有个致命的缺点,器小。所谓有仇必报,而且,他被人用席子卷起来用尿浇灌的事情,已经是大家皆知的秘密。出身不好,势必被人嘲笑,以后不会有太多朋友,更加不要担心结党的问题。

范雎没有让昭王失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公子市出使魏国的时候,买通了刺客,除掉了公子市。这是一系列行动中最关键的一步。虽然手足相残,最伤心的是宣太后,但是,今天市不死,明天可能人头落地的就是昭王了。

公子市挂了,魏冉和白起再要造反,可就师出无名了,总不见得自己做大王吧。接着昭王立刻立了自己的长子柱为太子。虽然还有个公子俚,但是宣太后不愿意再看到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出面坚决制止了魏冉和白起的过激行为,并且警告俚,不要再步他哥哥市的后尘。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2年以后,俚遇刺身亡。同时,范雎在秦国对于魏冉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攻势,散步谣言,说是魏冉手握兵权,意图谋反,对大王不敬等。本来,这些都是事实,大家心知肚明,但是随着宣太后原本暧昧态度的转变,公子市的身亡,舆论逐渐偏向了昭王。终于有一天,昭王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询问范雎有关民间谣言的事,然后转过身来和魏冉说,我知道舅舅一心为秦国,征战多年,现在大家对你有些误解,说你手握兵权,要造反,我是万万不信的,范雎,你就帮舅舅挑了这个重担吧。一句话,兵权你交出来,就没事,不交,就是意图谋反。

这是一道没的选的选择题,交出兵权以后,魏冉逃到了陶国。现在挡在昭王面前的,只有白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00: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范雎和昭王都知道,现在不是动白起的时候,也不该动白起。

因为第一,白起在秦国的民间有极高的声望,没有打过败仗,为秦国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没有动手的理由。

第二,秦国现在虽然强盛了,但天下大局还未稳定,白起还有利用价值。



有利用价值的,当然用下去,没有利用价值的,自然全部滚蛋,其中就有宣太后。但是昭王对于宣太后还是相当不错的,除了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并没有给太后制造什么麻烦,相反,还送了个男人给自己的母亲--魏丑夫。名字可能难听点,但是人应该是长的不错,还深得太后恩宠。宠到什么程度,战国策秦策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章有记载,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死],必以魏子为殉。”东周列国转里对这段,也有详细的描写。这就是传说中的“爱你爱到死,爱你爱到和我一起死”。当然根据野史记载,最后魏丑夫在庸芮的帮助下,摆脱了殉葬的命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下这段介绍。



公元前265年,宣太后薨。昭王在忍耐了36年后,终于摆脱了傀儡的阴影,正式转正了。同时,范雎在向秦王上交的提议里,正式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术。范雎不是第一个发明这种战术的,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是这样做的,但范雎是第一个归纳总结,并且制定了详细规划的人。他的建议是这样的。

第一步,就近重创韩、魏,以解除心腹之患,壮大秦国势力;

第二步,北谋赵,南谋楚,扶弱国,抑强敌,争夺中间地带,遏制各国的发展;

第三步,韩、魏、赵、楚依附于秦之后,携五国之重,进而威逼最远且是当时最强的对手齐国,使其回避与秦国的竞争;

第四步,在压倒各国的优势下,最后逐—消灭韩、魏诸国,最后灭齐,统一天下。



昭王看着范雎的提议,笑了。范雎,你果然是个人才,但,也果然在我的计算之内。计划很完美,内容很详细,但第一个攻打的,为什么是威胁其实并不大的魏国。理由只有一个,范雎要复仇。所谓器小,当如此尔。



范雎的《一个草根GM》进入了第二章,复仇篇



魏王听说秦昭王用张禄(就是范雎)之谋,将要东伐韩魏,召开了大会,询问大家有什么对策。信陵君无忌主张发兵迎敌,相国魏齐则认为秦强魏弱,主张遣使求和。于是,魏王派中大夫须贾赴秦议和,直奔咸阳,下榻于馆驿。(须贾,没错!就是那个被齐王训的趴在地上发抖的主)



范雎听说魏国来人求和,来的还是老领导须贾,开心的笑了。找了件破衣服,直奔须贾的驿馆。须贾一看是范雎,大吃一惊,“你你你,你不是死了吗?不是被魏相打死了吗?”范雎凄惨的解释“我当时是差点死了,但是被路过的人救了,醒来以后,回不了魏国,只有逃到秦国来,帮人打工混饭吃”。

须贾虽然当年陷害过范雎,但是看他现在这样倒霉,还是叫人拿了吃的东西,拿了新衣服给范雎换上。接着问他,你在秦国那么多年了,有没有认识的人,可以和现在的秦相张禄通报声,引见下。范雎说,有啊,我现在打工的这家,主人就和张大人很熟,我和相府的下人也很熟(废话,不就你自己家)要不我现在带你去吧。说完,范雎驾着马车,拉着须贾,直奔自己家。



一路上,大家见丞相穿的破破烂烂,坐在马车前面,吃不准什么思路,纷纷议论。马车里的须贾也奇怪,怎么自己会那么引人注目。到了丞相家门口,范雎让须贾等会,自己先进去通报声。须贾左等右等,范雎还没有出来,实在是等的不耐烦了,直接就问相府的下人“老范进去怎么还不出来啊”下人也奇怪,什么老范。“范雎,啊”下人用奇怪的眼神盯着须贾“范雎就是我们的相国,张禄,这位先生,你不知道吗?”。

须贾是五雷轰顶啊,有这么装B耍人的吗,立刻痛哭流涕,爬在地上,让下人通报“魏国罪人须贾在外领死!”。



在一片鼓乐齐鸣中,范雎踏着五彩祥云,不是踏着方步慢悠悠的走到了须贾面前。用一首歌来形容范雎此刻的心情,就是”我得儿意的笑,我得儿意的笑”。端坐高堂之上,历数了须贾的三大罪状,然后悻悻道:“你今至此,本该断头沥血,以酬前恨。然而考虑到你还念旧情,以缯袍相赠,所以苟全了你的性命。”

范雎啊范雎,你今贵为大国之相,何必在众目睽睽之下为难这样一个小人呢?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2个朋友去餐厅吃饭,餐厅服务员的态度非常恶劣,一个朋友非常不满,要去投诉,另外一个朋友却劝住了他。“服务员之所以是这个态度,就因为他只是个服务员,你何必要求他的素质和你一样呢?”。范雎器小,可见一斑。



事情完了?没完!几天后,范雎宴请各诸侯国来使,唯独把须贾安排在了最外面的位置。还叫了2个脸上刻字的囚犯,坐在须贾边上,用手抓着炒熟的马饲料往须贾的嘴巴里塞。各使节大惊失色,朋友什么意思。范雎把以前在魏国受的侮辱说了一遍,然后大声对须贾说“你们魏国来求和的事情,我们大王已经答应了,但是,我在魏国受过的侮辱,要十倍的讨回!回去和魏王说,要求和,拿魏齐的人头来,不然,就等着我秦国大军的铁骑吧”。

私人恩怨和国事混为一谈了,扳扳手指头,秦国有多少太子在外面做人质,有多少大王是苦尽甘来的,又有没有哪个大王堂而皇之的说,老子以前受的苦,都要讨回来!没有!一个明说的都没有,一国之君都知道隐忍,国家利益和私人恩怨要分开。你一个小小的范雎又算的了什么,居然就在那么多外国使节面前说这等狂妄的话。范雎,你所说的,所做的,秦昭王都看着,也都记着。

须贾还没回到魏国,那个把范雎用席子包着放在厕所的行为艺术家魏齐,已经得到消息,连夜收拾行李,逃到了赵国,躲在平原君家里。昭王收到消息以后,邀请平原君到秦国来旅游,接着扣下了平原君,声称,如果赵国不把魏齐交出来,就不放平原君回赵国。秦国骗人过来,然后咔嚓一刀,的伎俩,那是天下闻名的。娘当年就干过那么2回,现在儿子再来那么一手,你说,谁不相信。消息回到赵国,魏齐被逼无奈,只有自刎,范雎大仇终报。司马迁在后来是这样评价范雎的“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当年有仇的,报了,回过头,要准备报恩了。

范雎最大的恩人,当然是秦昭王。现在的秦昭王,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已经彻底告别了魏冉舅舅和宣太后妈妈的干涉。很快,他就迎来了一场大胜,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胜。然而,取得这场大胜的居然是白起和范雎这对奇怪的组合,长平之战后,白起开始走上了自己的不归路,而范雎也为自己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01: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万人的决战----长平之战的真相!

长平之战,历来,我们学到的只有一句话。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弃用了大将廉颇,启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被秦军大败。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场著名的战役出场人物,运用的计策,情况的反复,以及关系的复杂,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下面,就用点带面的方法,为大家一点一点还原背后的真相。

关键词一   廉颇

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廉颇有这样一段高度概括的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汉书记载。“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阱”。作为将军,廉颇的能力,是毋容置疑的。
廉颇有个特点,用古人的话说,叫“闻过则喜,知错改错”。但在我看来,就是,情商低。
关于廉颇,很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将相和,廉颇知道自己误会了蔺相如以后,自己上门负荆请罪。如果单看,会比较认为他是好汉。但是我找了下,关于廉颇,还有几个故事。

第一个是,长平之战前,赵括被派到前线,替代廉颇。廉颇告诉赵括:“秦军千里奔袭,利在速战,应以守为主”,并以“守势图”相托。不料赵括却冷眼相待,廉颇大怒之下,交出帅印,离开大营,骑马驰奔回邯郸。

第二个,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滚回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第三个,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第四个,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也相当有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是出自这里。

毛主席是这样评价雷锋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好事。”

我这里把这句话拿来借下,“一个人偶尔一次情商低并不怕,怕的是一辈子情商低”。廉颇打仗是一把好手,但人情事故,实在不值一提、他的离开是赵国长平之战失败的第一个因素。

那廉颇的离开,是不是因为秦国的反间计呢?的确是一个人,一个名将,在赵王前说了一句话,举荐了一个人,从而导致了廉颇的负气离去,大参谋长赵括执掌帅印。他是长平之战的第二个诱因。

他的名字叫乐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6: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廉颇:悲剧式人物,其实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解释赵括时候不能回避其贵族出身,很多东西是连贯的。

写的渐入佳境了,接下来的会有很多东西写,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21: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毅,魏国人,怎么又是魏国人,嗯,魏国是出人才,这个不得不承认。后来被燕昭王拉去拜为上将军(识货啊)。在他最辉煌的时候,就是指挥4国联军伐齐取得大胜。然而,和所有的故事一样,老子死了,儿子上位,立刻就把乐毅的兵权给收了。乐毅只好再跑去赵国。并且,被赵王封为望诸君。他之所以在赵国,就是这么个原因。

那么他到底在赵王面前说了什么话,从而导致历史上的悲情大人物赵括登场,最终输掉长平之战的呢?

当时的赵国局势是这样。蔺相如和廉颇是黄金组合,乐毅,田单,是赵王自己签约的,但是因为当时的乐毅在燕国,被当时在齐国的田单坑过,所以他们之间也有恩怨。

在廉颇被秦国的50万大军堵在长平闷头揍的时候(当然,这是廉颇咎由自取,后面会提到)。赵王,召见了乐毅,询问他有什么好办法。乐毅帮赵王分析了局势。现在赵国,能用的上的,几个人。蔺相如,文官,嘴皮子可以,但是真刀真枪的干,不行。廉颇,大仗可以,什么攻坚战,遭遇战,打埋伏,打包围,都是一把好手,唯独,守城,不行。为什么?廉颇的脾气暴躁,火气压不住。守城没技巧,四个字“清野坚壁”。耐的住性子,大家打消耗战。我,乐毅可以,但是我抱病在床,算来算去,只有一个人,谁?名将之后---赵括!

终于到了这个悲情人物出场了,赵括!

历史永远是胜者书写的的历史,这话说的一点也没错,大家可以看到群情激昂的赵括同学点头了。我们从小学习的“纸上谈兵”就是说的这位悲情同学。今天,我在这里可以说一句,赵括,不是什么孬种,也不是什么理论白痴。

写着写着突然想到了后世的吕布,被人骂为“三姓家奴”。但是数数这些战国的名将,文人,哪一个不是三姓,四姓的,要说到大丈夫当马革裹尸,战死疆场!的评价,就只有赵括了。长平之战是他指挥,直接导致战败,没错,但是背后那么多不确定因素的累积,才是惨败的更本原因。而他,第一次上战场就是指挥40万大军,第一次上战场,就是面对号称“人屠”的白起,第一次上战场,就热血洒黄沙。不管哪一点看,赵括都不应该是我们映像中的那样。说到这里,其实大家都应该知道,历史的真相,被秦国抹黑了。

赵括,从小就跟聪明,他很早就跟着父亲赵奢出征上战场(谁说人没有实战经验的)。公园前280年,赵奢奉命攻打麦丘城,但是因为城里面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我想到了刘德华,想到了墨攻)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打下来。赵奢一到前线,马上下令强攻,被赵括劝住了。赵括对他老子说“你看这城的规模也不大,又打了那么多天,估计里面的粮食也不多了。里面的状况是困兽,困兽不可斗,人家是没有退路,拿命和你拼,如果强攻,肯定伤亡非常大,况且也未必能在赵王规定的一个月里面打下来。不如我们先调查清楚里面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再做进一步的打算”。

他们在城外,抓了几个俘虏,但是没有严刑拷打,而是好饭好菜的招待。吃好,喝好,也不问,直接放回去。
赵括不是傻子,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动摇城里的人心。

人心其实是很奇怪的东西,记得以前在哪里看到过,说人的性格,有3大缺陷,贪婪,恐惧,和从众心理。是人,都有这点缺陷。现在城里被围了那么多天,逃是肯定逃不了,只有死拼,砍一个算一个,拉一个垫背的,够本,砍死2个,赚一个。那么如果在一片绝望中,突然看到生存的希望呢?城里吃不饱,要饿死,做了俘虏回来,好好的,还管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能把人心琢磨的那么透彻的,能是草包吗?

在这样的环境下,终于,有俘虏偷偷告诉赵括,城里其实早就断粮,现在大家已经开始吃尸体了。赵括听到消息以后,叫人用投石机把大包的粮食射到城里。投完,走人,回营。忘记说了,投进去的粮食,应该是绑了劝降信的,什么交枪不杀之类的。招数不管老不老,管用就好。第二天,里面的人就砍倒守城官,出来,投降了。赵王大喜,一问,赵括出的主意,赏!



一件事情,可能不足以说明,我们再来说一件。

公元前270年,秦国大举进攻赵国,当时进攻的目标是赵国的阏与城。带兵的是秦国的大将胡阳,也许这个名字你很陌生,但是举荐他的是--白起,这就够了。

秦国的大军来了,赵王找来了大伙商量对策。首先发言的廉颇,他发言稿的中心思想是“阏与路途遥远,要去救援,恐怕是很危险。”其次发言的是蔺相如,他发言的中心思想是:“廉颇很对,我再补充一句,我们应该在邯郸附近扎营,以逸待劳,打秦军个措手不及。”

接下来发言的是赵奢,他完全推翻了前2位的建议,坚持一定要守住阏与,他的论据是,即使在邯郸附近消灭掉了秦军,阏与城一定会被附近的韩国吞并,到时候更加麻烦。而且阏与城的道路是山路,相当狭窄,在这样的环境下,2军相逢,勇者必胜。

赵王很欣赏赵奢的建议,命他带兵前去救援。

这里,我又要补充说明下,为什么廉颇和蔺相如对于发兵的态度和赵奢采取了完全不一样的态度。

首先,秦国不是吃饱饭没事情干,跑大老远来打赵国。是赵王,单方面撕毁了和秦国的换城协议。历来只有我骗人,哪里轮的到人骗我。秦国吃了这个亏,当然不答应。这就是战争的起因。

廉颇和蔺相如的想法,我很理解,哦,自己捅了大篓子,和秦国玩仙人跳,现在人家打来了,才想到我们,要商量对策,早干什么去了。索性放人家进来,吓吓你也好,省的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

偏偏就是个赵奢,不知好歹,跳出来说这个话,这不明摆着和廉颇他们对着干吗?

回到家,赵奢头脑一冷静,觉得这事有点悬了,找来了自己儿子赵括,大家一起头脑风暴。

赵括给他老子分析了下形式。首先,胡阳,是牛人,厉害,而且兵强马壮。正面遭遇战,还真不好说,估计也就55分。但是,秦国这次来,有一个可以利用的地方,就是他们与韩国的关系。

秦国这次明目张胆的借道,从韩国过来,其实韩国人是很不满意的。虽然韩国是秦国的附属国,但是2国实际上小摩擦不断,这次是大批的军队从韩国经过,如果稍微处理不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定会给秦国带来很大麻烦。到时候分散了秦国的注意力,那么这仗,才有打赢的概率。

赵奢父子制定了四条连环计,最终歼灭了秦军,顺带干掉了胡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22: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就用孙子兵法的36计,来简单介绍下赵括这个奇才设计下的计谋。

赵括和他父亲定下的第一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首先,赵括的大军,在武安扎营,造成秦国可能惧怕韩国军队会乘赵、秦争夺阏与城的时候偷鸡,所以打算放弃阏与城的假象。



与此同时,赵括派人连夜进入阏与,和守城的将军说,已经派了部队去包抄秦军的后路,一个月后,就是发起前后夹击的总攻时刻,死守也要给我死守一个月。

那么是不是有部队去抄秦国的后路呢?是有,不过,是小股部队,就是现在说的“快速反应部队”。这部队的人不多,工作衣有2套,一套秦国的军服,一套韩国的军服。



这就是赵括的第二条计“挑拨离间”

如果一个礼拜有7天,1.3.5穿好秦国的军服,去欺负韩国老百姓,搞搞什么小三光。

2.4.6,换了韩国的军服堵在路口,看有人少的秦军过来,麻袋一套,狠揍一通,末了还丢几只韩军的鞋子,帽子之类。礼拜天?人特种部队也要休息不是?

刀子不用快,捅的是地方就成。本来关系就是如履薄冰的秦韩军队矛盾日益明显。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给养,也就是粮草。秦国军队在人韩国境内驻扎,还真枪实弹的,指望人韩国人给你提供粮草?门也没有,就算有,你秦国人敢吃吗?毒药不至于,巴豆,三鹿奶,地沟油,那谁也挡不住啊。所以,秦国还得从自己国家运粮过来,本来运粮也没事,那什么,不是有特种部队吗?所以,秦国还要另外派兵保护粮草车,分散了部分的兵力。



赵括的第三条计是“苦肉计”

赵括为了让秦国相信,自己对于阏与城已经基本放弃,安排了一个平原君的门客,演了一出好戏。平原君是谁,赵国大王的弟弟,皇亲国戚,他的门客,在军营之中,看到部队在武安扎营,好像没有支援阏与的意思,就建议赵奢要派兵增援阏与,结果,赵奢立斩之。门客的姓名,不知道,是不是真杀了,也查不到。但是赵奢父子的目的达到了。军营之中再无人敢提议救援阏与城。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间谍无处不在。只要有利益的诱惑,没有情报是买不到的。有真情报,自然也能做假消息,本下的大,相信的人多,假消息,自然也就成了真消息了。

消息自然是传到了胡阳这里,但是胡阳还是不相信。他也派了人,去赵奢的大营里,冒充阏与城派来的使者,强烈要求支援(死鉴)。这个,假的也太厉害了,赵奢已经和阏与城联系上了,你还来这手?只好再慷慨激昂的表演下,什么阏与不能救,万一救援不及时,城已破,到时候被韩,秦军队联手做特,就冤了,所以,还是守在这里,以逸待劳。死鉴的同学,你还是走吧,战死沙场,比死在我这里有意义的多。



第四条,也是最后的一条“调虎离山”。

胡阳无论从哪里收到的消息,都是赵国准备放弃阏与城,而秦军和韩国的摩擦日益激烈,(估计特种部队已经不用做什么了)时间拖的越久,从哪个观点来看,对于秦国都是不利的。所以胡阳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发动总攻。

围城,的打法有几种。兵力绝对占优,地形又没有什么优势的时候,那就是围着打,这种打法比较没有科技含量,不推荐。

兵力占优,但是城墙坚固的时候,就一个字“耗”。大家耗精力,大家耗粮草。这种打法比较浪费时间,没看头。

当兵力不占优,地形又没有什么优势的时候,选择攻城的时机和方法就很重要了。到底是集中打一点,还是详攻其他门,分散了城里的兵力,再全力拿下。还是做个大马,里面藏人,再内应外和(老实说,我还是不太相信特洛伊木马的传说,太蠢的故事了。)或者干脆是挖地道。这个就比较有看头。

胡阳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兵力,占优(就城里的情况而言)地形,不占优,(阏与城在2座山中间,易守难攻)。胡阳的大部队在正面,另外,2边的山头上,也有部队,主要是监视和骚扰。当他收到消息,决定总攻的时候,集合了所有的兵力,调回了2边山头上的部队。那边赵奢一看,呦,总攻了洒呦!阵地都让出来了,哪有不上的道理,大军压上,抢制高点的抢制高点,进城的进城。

这边秦国的军队还在爬墙,撞门,忽然间,门开了,出来密密麻麻的赵国军队,嘴里叫着“憋死老子了!”那是守城的。嘴里叫着“你们上当了!”那是增援的部队。

打的就是这个措手不及!秦国惨败,胡阳,阵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1: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攻下麦丘,守住阙与城。不能说完全是赵括的功劳,但没有人可以否定赵括敏锐的的军事才能。
赵奢立下大功,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而且世袭爵位。赵奢死掉以后,儿子赵括名正言顺的顶替了爵位,大家为了区别老子和儿子,称赵括为“马服子”。各位如果不幸穿越到赵国,记得打听下,现在的将军是马服君还是马服子啊?要是马服子,记得赶紧跑,不然不是让赵国抓了壮丁,就是被白起给坑杀了。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挂了。继位的是孝成王。同年,赵国迎来个牛人,齐国的田单前来投靠。关于田单的故事,大家有兴趣,自己去查下,没时间的,就记得一句话,丫是条汉子,擅长守城,而且是擅于以弱守强,性格那是相当的坚韧。
孝成王的位置坐了4年,就发生了上党之战(长平之战的前奏),可能大家不记得发生什么事了,大叔在给大家提个醒。秦国出兵,攻打韩国的上党城,韩国看,守不住了,就和边上的赵国说“我宁可把上党城白白送给你,也不愿意给秦国”。天上掉下的饼总是要拣的,赵国出兵,打退秦国,不要钱,得了个上党城。
然而,出来混,总要还的。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了左庶长王龁再攻韩上党。赵国派了廉颇去支援,等他到达了上党以后(今山西榆社、和顺、长治等地,南与韩上党相接)时,王龁已经打下了上党。于是,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与秦军对峙。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对当时的情况大致有了个了解了。

漫长的铺垫终于结束,血与沙的交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即将拉开序幕。
在这场战争中,秦,赵2国几乎倾近所有兵力,登场的猛人不计其数。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争的大幕,却是一个叫廉颇手下的一个叫茄的小首领拉开。
茹,廉颇手下的一个裨将。什么职务,副将。说起来,也是他吃饱了没事做,
看着对面的秦军守着上党城,闭门不出,莫名其妙的,丫就觉得是对面怕了自己这里的廉颇大将军。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带了几个兄弟,溜出大营,砍了几个秦国的巡逻兵。可能是斩草未除根,也可能丫是故意留了几个活口,总之就是让秦国的军队发现了。然后把茹做特了。
廉颇大怒,发兵攻打上党,长平之战爆发了。
看到这里,大家觉得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至少有三个问题。
第一点,廉颇赶到上党的时候,秦军已经占领了上党城,当时廉颇的态度是,驻军长平,和秦军对峙,并没有马上发兵攻城。这说明什么,上党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作为战国四大名将,廉颇还是有脑子的。
第二点,茹为什么能擅自溜出军营?为什么要去砍秦国的哨兵?首先说明,廉颇治军不严。那时候两军对垒,战场上,凡是进出军营的,必须有主帅颁发的令牌,核对令牌,口令以后才放行。一个小小的副将,就能在半夜,大摇大摆的带着人随意进出军营,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那他为什么要违背军令(廉颇并没有下令)去砍秦国的哨兵,我想应该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廉颇的情商不高的原因。茹去带人去砍秦军,说明他很清楚这样做,廉颇的反映,但是他不清楚,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手下将士这种过度自我膨胀的情绪的产生,一定与廉颇平时的态度有关。问题在下面,根子,还是在上面啊。
第三点,廉颇在得知手下被秦军砍了以后,为什么要发兵攻打上党。我相信,上党不是卢沟桥,廉颇的发兵也不是有预谋,有计划的。如果能打下来,他早就发兵了,何况只要稍微查下,就知道茹其实是咎由自取。之所以会攻打,说来说去,还是他的情商低,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部队里还是要配个政委啊)。你和蔺相如有矛盾,人家当你放个P,末了你还要自己绑了去跪着。战场上运筹帷幄,被情绪支配冲昏大脑的,只有“败”一个字。
长平之战,严格来说,是孝成王六年的四月爆发的,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廉颇坚壁待秦,但秦军仍能不断蚕食赵军,不断攻破赵军营寨。赵军不利,士卒多有逃亡,廉颇无法制止。赵上党告急。
看懂了哦,秦军的思路很清楚,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势,蚕食赵国的营地。廉颇呢?一个办法没有。只有坚守待援。
消息传到赵国,怎么办,当然是开会,商议对策。所以说开会并不是不好,只是总开些不知所谓的会议,打个盹,时间长了,还有颈椎之类的病,那就不好了。
主持会议的是,大领导孝成王,他在听取了多方的意见之后,还是决定派赵括为将,去夺回上党,驱除秦军。但是赵国的几个大牛人,都没有参加本次会议。蔺相如,病假,因为是他推荐好兄弟廉颇去出征,结果打成现在这个样子。廉颇,正在前线蒙着头被秦军揍的满头包,自然不可能参加。田单,新来的,不好多说。乐毅,病假,他倒是真的身体不适。
孝成王在会议结束以后,还是去拜访了乐毅,这才引出了前面我说到的,乐毅分析赵国局势,推荐赵括。
真的是赵国没有人可以用了,才推荐赵括的吗?我们前面一直提到的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其中王翦是战国后期才成长起来的,白起是秦国人,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人,而且他们都处在同一个时代,那么孝成王为什么不用李牧这个名将呢?道理很简单,在战国七雄轰轰烈烈内战的时候,李牧一个人,抗起了抵抗外族的光荣任务。下面一段话,经典概括了李牧在边疆的情况。
战国时期,赵将李牧受命戍边代郡,他坚壁自守,10年守而不攻,示弱以麻痹匈奴。同时,积粮练兵,厚待士卒,养精蓄锐,等待进攻时机。条件成熟后,李牧用诱兵之计,布阵设伏,包抄侧击,歼灭匈奴10万余骑。后又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声威大振,使匈奴不敢南进。

坚守10年不攻,养精蓄锐,单是这隐忍的气度就是廉颇之流无法比拟的。
能上的上不了,数来数去,只有赵括这个和秦军交过手,而且获得大胜的人了。孝成王在启用赵括的时候,之所以犹豫再三,其实也和赵括没有军功有关系。有看的人说了,赵括不是打过仗吗,上过战场吗。军功是拿什么换的?敌军的首级,砍下来的头来换的。赵括上战场只是动动嘴皮子,未放一箭,未砍一刀,哪里来的军功,所以即使他是世袭的“马服君”,即使他写了不少兵法书,即使他帮助父亲有了不少功劳,但是没有军功,就是没有。

那么优秀的人才,那么动荡的时局(那时候的赵国,大仗3、6、9,小仗天天有)怎么会没有立军功的机会呢?这就是病假的那位蔺相如同志的功劳了。我推荐他,推荐他,都可以,唯独不推荐赵括上战场,为什么?因为你老子是赵奢,已经功劳很大,势力很大,儿子再混出道,那我们蔺相如,廉颇组合~的江湖地位不是就掉分了。所以在蔺相如的一再阻挠下,赵括为数不多的几次战场实习机会,也是跟在老子屁股后面做做参谋。嘲笑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的同学~不如先去嘲笑下蔺相如的小肚鸡肠。
于是赵孝成王下令由赵括为将军,率兵解救上党。

赵括回到家以后,准备行李,向母亲大人告辞。赵括母亲和他说,儿子啊,你还是多和赵王要一点房屋,金银钱财之类的东西。赵括觉得奇怪,因为之前,父母对他的教育并不是这样的,而且,凡是打了胜仗,大王赏赐的东西,都是分给手下的将士。这次自己的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赵括的母亲叹了口气,儿子,你这次出征,实在是和你父亲以前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首先,你带走的是赵国将近一半的军队,而且即将去的地方上党,是韩,秦,赵三国的边界,地势又险峻,对手是秦国,还能有可能是那个名将白起做你的对手。(老娘的预测真是准啊,我又想到了保罗哥)你们之间的交手结果,实在是很难预料。如果你输了,那就是赵国的千古罪人,我们老赵家的这点家业,肯定没有善终。如果你赢了,那秦国肯定是大伤元气,不说别的,单就是你打败了白起,那你的人气肯定是飞涨,手下又有那么多的兵,难保赵王怕你造反,我老赵家,还是没有善终。赵括一听,急了,合着我这次去,赢了,也不好,输了,也不好,那娘,我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姜,是老的辣,赵括的母亲接着道,其实打仗打到这种规模,是输,是赢,大家都知道结果不可预测。但是我们家的兴衰,全在赵王的一句话。儿子,你和赵王多要点赏赐,证明你还是有贪念,最多就是个能用的人,而不是什么野心勃勃的。人都是有缺点的,有的贪财,有的恋家,有的胸无大志,有的好赌,要让大家都以为你赵括是个恋家的,贪财的。把缺点摆在外面让人知道,就现在的情况下,不是坏事。儿子,娘知道你和你爹一样,公正廉明,对于这些身外之物看的并不重,可是你看你爹,洁身自好,不结党,不贪污,不阿谀奉承,到头来还不是被蔺相如他们排斥?难为你都没有自己带过兵,现在就要背负那么大的责任。儿子啊,这次你率兵出征,别人看来是风风关光,统率近百万大军。实际上,朝廷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后等着捅刀子,下绊子,我们是一步都不能走错啊。

这次你出发,娘劝你,把所有家里人,都留在这儿,而且,娘会再去和赵王说,尽量不让你带兵。如果赵王还是坚持,我就和他签订祸不及妻儿的约定。娘想的到的,做的到的,就只有那么多了。儿子,事在人为,成由天定,去吧。

带着赵国一半的兵力,背负着家族的荣誉,赵括,出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0 23: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易啊不容易~ 不过我现在真的就是如下表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三故乡 ( 沪ICP备2020027994 )

GMT+8, 2024-4-25 23:18 , Processed in 0.17130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