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33|回复: 3

参悟人生[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30 16: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不久我在伦敦见到了一位多年好友L,她还是我原先认识的那样,不但个性没变,连相貌也不显老,只是说起话来带着更浓的抑扬顿挫的伦敦腔。L对前途极为负责,尽管有男朋友,在完成博士学业前,坚决不谈婚嫁。
    我一向喜欢L:她不信教,但一言一行均象圣徒般无欲无求,这种品德我必须努力地自省才会出现,她则几乎天生就存在。而且我觉察到,她乐于接受人间舞台上演的任何一幕悲喜剧。
    我们一起去南安普敦访友。就在停车场里,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拦住我们,自称来自波兰,眼泪汪汪诉说他如何被暴徒殴打抢劫,现在身无分文,请求我们留几个果腹的钱。老人边说边撸起袖管,露出很是陈旧的伤痕。L居然停下脚步,听他不幸的故事,象体察民情的老干部,问他有没有工作,吃了上顿怎么解决下顿。最后打开钱包,把零钱悉数掏出。“波兰老人”千恩万谢收了钱,郑重地对我们各行一个吻手礼。我很尴尬:老人的陈述太流利,八分象台词;动作太娴熟,九分象表演,即便我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个易于信任别人的人,也看出这只是行乞的一个常规脚本而已。
    L接下来说的话令我思索良久:她说从第一分钟起她就知道老人在编故事。每个人都会在不同场合编不同的故事并亲自上演,有些人已经把这种舞台实验当作生活本身,也就是成为一种Moment of Being的状态。尽管那个故事的内容是假的,但他(她)参加进去表演的这个动作是真的。
    我不知道一下子能不能接受这么哲学的观点来解释纯粹的道德问题。这有点象海德格尔写的关于梵高所画那双“老农的靴子”的议论,要绕好一会才弄清真假关系。
    弗吉尼亚•伍尔夫写过一本自传,书名就叫Moments of Being,是几篇她对自己和亲友过去生活的片断回忆,她自尽后三十多年才由学者编辑出版。我没问L是否援引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本书中所指“有意识的,自在自觉的”一种状态,我也仍无法说服自己相信“波兰老人”的行乞是一种实验舞台艺术,但L对世俗行为的超脱的参与,她对某些不愉快现象的诗化和哲学化的解释,给我提供了一个参悟人生的新视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0 19: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后感

      看了安宁写的文章,联系到自己,谈点体会。
      我们是大社会中的一员,公司里的一个员工或是老板,家庭成员中的一份子是妻子或是丈夫,是家长也是子女。人在不断的长大,角色在变化,烦恼也是成正比例的在增长。生活中,工作中,会发生一些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当你情绪很差的时候,但你还是要去做,去完成它,何不用快乐的心态去面对它呢,可能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整个过程给带你来享受满足。
     安宁的朋友明知道波兰老人行乞是骗局,她还是以她善良的一面,面对他,两个人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善待别人,也是在善待自己。如果你追求某种信仰的话,同样也是为了这一点,断一切烦恼,开开心心的生活。
     明天是初一,也是2005年的最后一天,正好今天有空,我去了静安寺拜拜,几乎没什么人烧香可能都等着明天吧。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不选日子,拜一拜,听一听屋顶的风铃声,舒心一把。等待2006年的第一响钟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0 22: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安宁写的还是Selina写的,都给我启迪,那就是人活着享受每一时刻,做好每一时刻,不管对方的出发点意寓如何,我们所坚持的,就是心底里那份真诚,这就足够了。
不能像上面两位那样长篇一番,但看到这个帖子,却真真切切地得到了一次洗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9 13: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机翻到了2005年安宁的这篇文章,十年前错过的……
安宁是一位非常让我尊敬的会员,她的言行常让我惭愧。
感谢有她们,让我们看到可以更美好,从而有所憧憬,有所思索,有所行动。
——也算十周年的一种思考和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三故乡 ( 沪ICP备2020027994 )

GMT+8, 2024-4-26 07:17 , Processed in 0.1708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