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91|回复: 9

龙应台演说两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3 15: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离世界有多远?——谈大学生的文化“基本配备”
                                                                                            龙应台

      人类的历史愈来愈是一种灾难和教育之间的拔河竞走。—H.G.Wells

      如果有机会,七○年代的大学生龙应台想对今天的大学生说些什么?

      二○○六年十二月十六日,龙应台女士在《天下杂志》的邀请下,在台大校园内,与满场爆满的听众进行了一场全球化时代里的关键演说:“我离世界有多远?—谈大学生的文化'基本配备’”。

      当各国政府纷纷投资教育,倾力以教育迎向全球化竞争的时刻。大学生,这群台湾未来的希望,究竟应该如何准备自己,应该拥有怎样的国际观,才能跟上世界的脚步?

      “在台湾的这个关键时刻,这篇文章是我必须要说的话。”龙应台女士在撰写此文时的深深使命感呼应着《天下》在此时独家刊登全文的期盼,“我离世界有多远?”龙应台深思的笔,将为今日的台湾青年写下思索的道路。

      七○年代的大学生

      我是二十世纪七○年代的大学生。那个时代的台湾大学生,懂得很少可是心志疏旷。假装深刻的人,譬如我,手里拿著书─故意让人看得见封面─可能是尼采的《查拉图司特拉如是说》或者甚至是英文版的《Beyond Good and Evil》。尼采“上帝已死”的宣布我们会煞有介事地讨论,在潮湿闷热的夜晚,同侪之间会为这样的文字争辩:

      11山上的树

      查:你为什么害怕呢?─人和树原本都是一样的。他愈是向往光明的高处挺升,他的根就愈会深入黑暗的地底─伸入“恶”中。

      少年:我想我是改变得太快了,今日的我推翻昨日的我……当我登临高处时,才发觉自己的孤单,没有人同我说话,落寞之霜使我冷得发颤。我究竟想在高处寻找些什么?

      33智者

      精神乃是生命的自我挣扎,生命因自身的折磨而得大精进─这你明白吗?

      沙特的《存在与虚无》可能放在床头,靠着一盏廉价的塑料台灯。存在主义彷佛为我们青涩的迷茫找到一个气质相配的解释:

      人除了必须是他自己之外,其余什么都不是;人孤独地被弃置在这个世界,处于无穷无尽的责任当中,没有任何奥援,人除了建立自己之外,没有别的目的;人除了在此世上锻造冶炼自己之外,也没有别的宿命。除非人首先理解这些,否则人不能做什么。


      我们试图去理解他的“虚无”和“孤独”,却并不真的明白,透过对“虚无”和“孤独”的阐述,沙特是多么积极、多么入世的一个行动者和反抗者。“存在先于本质”成为知识青年之间最流行的思想标语,挂在我们的嘴上,但是我们哪里真的知道他在“存在主义和人文主义”里说的究竟是什么。

      十五年之后,我在欧洲看着柏林围墙崩塌;从前奉命固守国土、射杀逃亡者的东德士兵受审,法官判他有罪时,给的理由是,“个人良知超越国法;每一个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突然想起当年看不懂的“存在主义与人文主义”─这不就是沙特的意思吗?他不是说,“人是什么,端视人做了什么”。我们固然有绝对的自由,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无所依靠也无所逃避,必须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绝对的责任,特别是为他人的生命负责。所谓“虚无”只是存有的必要条件,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停止在虚无中。

      不特别假装深刻的人,也逃不过胡适之和罗家伦这样的五四学者的影响。我不知道有多少当时的知识青年是拿那本薄薄的《新人生观》来作馈赠情人的生日礼物的。书写在仓皇狼狈的一九四○年初,却极为笃定地对七○年代不知愁苦的青年耳提面命:

      [在中国],思想不曾经过严格的纪律,因此已有的思想固不能发挥,新鲜的思想也无从产生。正确的思想是不容易获得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痛苦,严格的训练,然后才能为我所有。思想的训练,是教育上的重大问题……思想的纪律,绝不是去束缚思想,而是去引申思想,发展思想。中国知识界现在就正缺少这种思想上的锻炼。

      漫天炮火、颠沛流离之时,罗家伦对大学生谈的竟然仍是“道德的勇气”和“知识的责任”,还有,“侠,出于伟大的同情”。大学生要有道德的勇气,然后能在昏暗板荡中辨别是非。大学生拥有知识,影响社会,所以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起特别的责任。“侠”,则是关心公共事务,有肩膀扛起“大我”的未来。大学生具有侠气的人格,才能促进政治改革,国家才有希望。

      不看尼采和沙特,不读《新人生观》的学生,也绝对逃不过《蒋总统嘉言录》的全面笼罩。你说他是“政治强人”?那个时代的“政治强人”却是个虔诚的王阳明心学的崇拜者。他让大学生背诵的是这种既难朗诵又难记住的句子:

      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七○年代的大学生─当然不是全部,但每个时代有它的时代精神(Zeitgeist)─对现实世界懂得不多,但是他们对思想的境界有所向往,很容易赞成艾莲娜.罗斯福语带讽刺的说法,“大头脑讨论思想;中头脑讨论事件;小头脑讨论人。”(注一)

      不是教育,就是灾难

      从罗家伦到七○年代,中间是三十年。从七○年代到今天,中间又是三十年。在距离罗家伦“新人生观”的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七○年代的大学生能对今天大学生说什么呢?

      六十年间,有两个关键的变化。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主观念的推动,教育得以普及化、平民化,大学教育不再是菁英教育,大学生不再是“救亡图存”的众望所归。在“人人都能上大学”的结构里,大学生逐渐从顶天立地的国家栋梁转化为井然有序的螺丝钉─在民主开放的社会里,家国重任的屋顶依靠的不是几根宏梁巨柱,而把重量分摊给了无数的小钉细目。

      在这样的结构里,教育的目的─从小学到大学,便很清晰:君权时代你必须培养贵族和菁英来领导国家,民主社会的有效运转,却得依靠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公民,知道如何行使他的权利和义务。用教育来保障民主制度,最早也最精彩的文献大概就是公元前四百三十一年雅典国王Pericles的“阵亡将士国殇演讲”里所揭示的:

      [和斯巴达比起来]我们的宪法不是从别人那儿抄来的,反倒我们是别人模仿的典范。我们的制度尊崇多数决,而非少数,这就是为何它被称为民主。在我们的法律前,人人平等,阶级和贫穷都不能凌驾于能力的表现,有能力必被拔擢。我们非但享有政治自由,更享有私人领域生活不受干扰的权利。我们极端宽容,却不流于混乱……我们培养品味但不失之奢华,我们学习知识但不流于无力……我们的公民勤于工作,但对于公共事务又极具判断仲裁之能力。其它国家把公民的意见当作欲去之为快的“麻烦”,我们却认为公民参与是智能决策的必要前提。

      也是基于对公民教育的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历史学家H.G.Wells在《历史大纲》(一九二○)里写了这一句话:“人类的历史愈来愈是一种灾难和教育之间的拔河竞走。”(注二)这句话不断地被政治领袖引用,因为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的重大功能:培养有知识、有思辨力、有担当的公民。唯有教育,可以避免因愚蠢和偏执而起的血腥灾难。

      我们所存在的社会,是一个有歧异纷争的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有战争威胁的时代。眼前的歧异纷争会走向和平还是战争,决定在我们─“人是什么,端视人做了什么”;“每一个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发现,三十年后,竟然又绕回到我青年时期读到的沙特。然而这并不奇怪。沙特打过仗,当过德军的俘虏,九死一生地逃亡,又积极地从事地下抗敌工作。他太清楚战争与和平在一线之间,一念之间。

      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在《极端的年代》里指出,二十世纪直接死于错误的统治者或政府决策的,有一亿八千万人。如果台海两岸的政治领袖不知道“人类的历史是教育和灾难之间的拔河竞走”而怠惰教育,如果负责教育的人不知道培养有思辨力、有理想和担当的公民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如果我们的青年人不知道历史的后果其实就来自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这一代人,谁说不可能和罗家伦、沙特一样,又成为战争的一代呢?

      全球,就是自己的小村

      罗家伦时代到今天的六十年间,第二个关键而巨大的时代变异,是全球化。科技的发达不仅只改变了空间距离,更颠覆了六十年前的国家主权观念:

      一个希腊人可以自由地移居法国或欧盟任何一国,在那里永久居留,他可以就业置产,可以投票选举,甚至可以自己参选。跟他谈传统的“爱国”,从哪里谈起?他要效忠哪一国?

      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很可能父母分属不同国籍,自己又出生在第三国,在第四国受教育,在第五国和第六国成家立业,妻子属于第七国,他的子女则拥有第九国和第十国的护照,最后他在第十国埋葬─请问,他要“爱”哪一个国家才叫“爱国”?

      一个国家领袖,可以在政权倒塌之后,被国际法庭通缉,审判,他在位时的所有庄严不可侵犯的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被彻底推翻;民族国家,显然也不再那么绝对。

      石油的价钱和货币的浮动可以影响全球经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可以让一个国家改变国策;一个地区的传染病可以迅速扩及全球;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可以挑战国土疆界;国际人权公约和国际环境协议可以挑战国家主权,迫使个别政府妥协;一个国家的稻米政策可以影响几万里外另一个国家的国民生计;一个海域的污染可以威胁到万里外另一个海域;百万的商人在外国注册,向外国缴税;千万的移民在流动迁徙,更换国籍;成亿的人在网上接收讯息,拆穿了自己国家的谎言;饥荒和疾病、战争和屠杀,以及饿死的孩子的无辜的眼睛,在罗家伦的时代,只有发生在自己的村子时才会得知或者目睹,今天全来到眼前,无处闪避;北极的冰山溶解,全人类惶恐战栗。

      全球,竟然就是自己的小村。

      二十一世纪的震撼,就是全球化。在今天的时空,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站立在全球村的土地上,如果我们今天仍旧跟公民只谈如何爱自己的国,就犹如在一株大树的顶端全力筑巢,浑然不知大树的中节冒烟起火,大树的底端树干正被一把天一般大的钢锯锯着。

      为何CEO?

      所以,今天的大学生,面对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需要什么“基本配备”?

      显然这个问题已经是很多人的焦虑来源了,针对这种焦虑,各形各色的因应全球化“指南”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显学,题目叫“迈向卓越”或“菁英必读”的书籍和杂志永远被摆在书店进门最显目的展示台上。百分之六十的封面是一个或一群穿西装的男人,两首交叉在胸前,带着极度自信的微笑,告诉你如何往上爬,变成跨国企业的高级经理人CEO。百分之四十的书籍或杂志会把“竞争”或“实力”写在封面,警告你早做准备,全力冲刺。整个卖书区,弥漫着一种全球化“来袭”,害怕掉了队的恐惧,或者说,恐吓。

      我讶异的是,为什么全球化的挑战是以这种面貌出现呢?这里有两个明显问题:第一,何以你只看见强者?跨国企业的发展固然促进全球经济和信息的快速流动,但是它同时蕴含的暗面─譬如全球经济游戏规则的不公平,譬如强势经济带给弱势经济的文化倾斜,譬如儿童劳工的人权和大企业对落后地区的剥削等等─却不见踪影。为何“指南”书籍和杂志只教你如何加入全球化的“强者”队伍,却不教你如何关注全球化的弱者,为他们说话,为他们行动,或者教你如何加入先觉者的行列,检验全球化的竞争规则,批判全球化的恶质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3 15: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之二是,全球化的真正议题,哪里只在竞争呢?如果你知道,在一条逐渐下沉的船上,去抢电影院里最好的位子没有意义,那么在全球暖化、海面上升的地球村里,缺乏宏观与深沉思维的竞争又有什么意义?全球化不是只有跨国企业增进经济利润这一件事,它更包含了种种文化价值冲突、贫富不均和环境掠夺的问题。全球化真正迫切的议题是人类社会如何透过合作来保障地球环境的永续可能,透过协商来解决超越国界的贫穷、疾病、战争、人权等等问题,怎么到了我们的书店里,全球化的教战“指南”却只剩下如何在全球化的新游戏规则里竞争得利,挣钱抢先?

      思考全球村的未来的责任,难道不在“公民”身上?如果在罗家伦时代,大学生被要求以道德、知识和行动参与来对他的“国家有难”负起责任,我们今天对大学生的期许,显然就不能局限于“国家”而必须以“全球村”为单位来思考,因为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单一国家的问题,今天问题的解决也不再是单一国家的解决。以单一国家为范围的公民意识势必要转型成另一种东西,叫做“全球公民意识”。

      全球公民意识

      培养“全球公民意识”是一门新兴的学问,很多先进国已经注意到全球公民教育的重要。一个典型的澳洲全球公民教育网页,探讨的议题包括:

·儿童权益
·国际财政
·沙漠化
·自然灾害
·教育
·和平促进
·环境
·脱离贫穷
·食物安全
·国际难民
·性别平权
·稻米与农业政策
·农村发展
·都市化问题
·全球健康
·志工
·爱滋病
·水资源
·人权
·政府管治

      点进“沙漠化”一栏,首先学的是关于“沙漠化”的常识:

      1.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地属于不可耕的沙漠地。

      2.每年有六百万公顷可耕地因为沙漠化和土质恶化而成为不可耕的荒地。

      3.全球一百一十个国家受到沙漠化影响。两亿五千万人直接或间接受害于沙漠化。其中大部份是贫穷地区的人民。

      4.受沙漠化危害最大的是非洲,约三分之二的土地是不可耕地,而且在持续恶化中。

      5.27%的中国国土已经沙漠化,并且每年有两千四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沙漠。约四亿人口居住在这些不可耕地上,沙漠化带给中国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六十五亿美元。

      6.沙漠化带给全球每年的经济损失大约四百二十亿美元。(联合国资料)

      如果学生挑选内蒙古作为研究课题,教学手册建议老师将学生分组,以六个不同角色和立场来进行研究和辩论:蒙古牧民、中国官员、国际环保组织、志工、旅游业者、观光客。牧民对沙漠的历史情感、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以及他的经济需求,与政府官员从国家治理出发的认知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国际环保组织所注重的环境层面,很可能和当地推动沙漠观光旅游的业者利益有直接冲突。观光客在享受越野车横扫沙漠的同时,又必须要有什么样的常识和价值观,才不会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共犯”?要解决内蒙古沙漠化的急速扩大问题,这六个认知不同、立场矛盾的团体需要如何处理彼此的矛盾,才可能找到真正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认识问题之后,是行动。网页接着告诉学生,在防治沙漠化方面澳洲政府已经有了什么具体作为,联合国以及各国政府又做了什么,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能做什么。

      加拿大一个典型的教学网,议题之一是爱滋病的问题。第一步,是知识的建立。

      知识,可以是数字和地名的背诵,也可以是复杂思辨的挑战。关于爱滋病的解说,内容竟是这样的:

      自从一种抗爱滋的新药(ARV)问世之后,北美洲的爱滋病患者就得到某个程度的重生─他们虽得病,还可以正常生活。但是药价昂贵,一个人一年至少一万美元,是病人更多的南方国家所负担不起的。巴西政府因此研究ARV的成分而发展出制药方法,在一九九七年开始生产,药价只需三百美元。巴西打算将这低价的药外销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去,使穷人也能得到治疗。但是这个做法却违背了智能财产权的保护原则。原生产药厂也强调,如果研发新药的智能财产不被维护,将来就不会有人愿意投资于新药的研发,对医药学的发展将是严重的打击。

      学生们必须研究和辩论的是:穷人的治疗权和研发的智能财产权都是极其重要的原则,但是两者相冲时,怎么办?WTO如何解决这样的两难?专家们对WTO这样的组织又有些什么样的批评?

      对于贫穷问题,学生所学的基本常识是,全球有七亿人食物不足。每年有一千两百万个孩子因为营养不良或饥饿而死亡。但同时,全球其实有足够的粮食生产,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三千五百卡的热量分配。所以人间有饥馑,并不因为粮食不足,而因为粮食的运输和分配有致命的问题。

      国际乐施会的公民教育网页非常注重个人行为对于全球环境影响,学生认识到的数字是这样的:

      假定你一天喝两杯咖啡,那么你一年就喝掉三十四加仑的咖啡粉,它来自十八磅的咖啡豆。假定这些咖啡豆产自哥伦比亚,就意味着你一个人一年要用掉十二株咖啡树。要栽培这十二株咖啡树,农人需要用十一磅的化肥。你的一天两杯咖啡等于一年有四十三磅的咖啡残渣流入并且污染哥伦比亚的河川。

      原来全球化一点儿也不抽象,它就和每一个人在每日生活里所做的大大小小的决定有关。学生认识到,自己买来穿在脚上的名牌跑鞋可能是富国的厂商剥削贫国横夺暴利的成品;超市架子上某个进口米特别便宜,可能是以本国农民的生计为代价;美化自己房间所用的原木建材可能直接促成原始森林的大片砍伐和水土的流失;在餐厅里点选特殊的美食可能使世界的物种减少。

      全球公民教育的特点是,它不止于知识层面而强调参与和行动。譬如咖啡的生产和供销过程中有非常不合理的利益分配以及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问题,因此乐施会固然对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提出要求:

      ·协助咖啡农生产多元化,减低对咖啡的依赖性

      ·发达国家减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增加农民的选择;资助农村发展,给予农民在资金与技术的支持,逐步发展其它生产

      同时对咖啡贸易商施加压力,要求欧美贸易商:

      ·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高于成本,并可支付基本生活开支)向农民订购咖啡豆

      ·应与农民订下长期合约,以免农民受短期价格不稳而无法维持农田的生产水准

      ·协助农民改善农产品质素,加强咖啡生产的可持续性

      更直接要求全球公民采取行动:

      ·购买公平贸易货品(注三)

      ·要求零售商提供公平贸易货品,以供选择

      ·参与消费者运动,向企业提出全球公民的关注点和要求

      大学生的基本配备

      这些先进国家在进行的公民教育,早已不再是传统的本土“爱国教育”,从前所标榜的道德标准─不外乎忠诚礼义勇敢负责等等,也早已转换为对于地球和全球社区的关怀和行动。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课程都不是为大学生设计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全球公民教育,不始于大学而始于小学。

      国际乐施会对“全球公民意识”下这样的定义:

      全球公民意识不仅只是自觉我们是全球的一份子,它更强调我们对彼此以及对地球的责任。

      全球公民意识指的是我们深切认识到人类需要去理解并且积极以行动去解决全球社会不公不义的问题。

      全球公民意识指的是我们体会到地球的不可替代并且以行动去保障它永续的未来。

      全球公民意识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人生观,一种信仰─信行动可以带来实质改变。

      我们心目中的全球公民是:

      ·他的关照面超过他的本土而且自觉是全球一员

      ·他尊重多元的价值

      ·他对全球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和环境的关连与运作有所了解

      ·他对不公不义的事会感到愤怒

      ·他会参与,不论是当地的或国际的事务

      ·他愿意以实际行动来为地球的永续努力,他对人类社区的未来有责任感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鸿堡分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念一段誓词,“在选择工作或服务机构时,我务必考虑该项工作及所服务机构是否承担对社会及环境的责任。”学生组织Student Pug wash USA拟出另一个版本的大学生誓词:

      我承诺将致力于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其科技的应用必须以社会责任为念。我拒绝将我的所学用在对人类或其环境有害的任何方面。我的事业追求务必以道德为优先考量。此后个人生涯将压力备至,然而我签此誓言以表达我的认知:每一个个人承担起他的责任是迈向世界和平的第一步。(注四)

      做这样宣誓的大学生显然已经认识到,努力打拼变成一个公司总经理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如何让地球永续,让世界公平,是一个更值得追求的志业。

      如果台湾的大学生也有这样的认识,他可以怎样地自我要求呢?

      1.思辨的能力。孔子的“慎思明辨”永远不过时。马丁.路德.金加以诠释:“教育的目的无他,就是教会一个人如何评估事证,如何判断虚实,如何厘清真假,如何分辨事实和虚构。”(注五)台湾在民主开放之后,对社会最大的挑战毋宁就是人民思辨的能力。在黑与白之间,出现众多层次的灰色,如何判定是非真假成为全民课题,更凸显一个事实:没有思辨能力的民主,只能往一个方向走,就是沉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3 15: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2.知识的建立。当我看见澳洲的小学生在学习内蒙古的沙漠化问题,德国的初中生在探讨南亚海啸所引发的贫富不均问题,加拿大的高中生在辩论欧盟和美国农业补助政策对加勒比海贫国的伤害,英国的社区学校在讨论全球暖化的因应对策,反比台湾的状况,不免惊骇。三十五年的国际孤立,台湾人被排除在全球社区之外,集体自觉边缘,全球意识难以建立。政府决策者以锁国心态治国,媒体业者以一种病态的内视媚俗,都和三十五年的国际孤儿处境有关。在火热的、短线的政治权力斗殴里,真正重大、攸关未来的议题很容易被认为空泛、遥远、不切实际。

      可是,我不认为列强在中亚储油资源丰富地区的纵横捭阖与台湾无关;我不认为伊朗的核武发展与台湾的安全无关;我不认为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对人权的态度与台湾的未来无关;我不认为北极的冰山暖化与台湾的生存无关;我不认为全球水资源的匮乏与台湾无关;我不认为新疆的民族冲突与台湾的处境无关;我不认为美国的中东政策不会影响到台湾的地位……。

      我不认为台湾可以在孤立的心态中继续存活。

      萧伯纳曾经极其讽刺地说,大学生在毕业的那一天起,就要努力去忘掉学校教过他的东西,才能真正面对社会。我也想说,在一个心态封闭的社会里,台湾的大学生必须自力救济,怀疑所有领导人和教育部长的论述和话语,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越过无能而混乱的政府,越过低智的媒体,自立与全球的知识网接轨,才能真正地面对二十一世纪。

      3.行动的能力。在整个华人世界里,素质最高、行动力最强的公民群体其实就在台湾。街头的动员示威、行政手段的抗议、压力团体的运作、国会程序的翻案、媒体的调查揭弊、司法途径的争取、社运团体的串连等等,台湾人远远走在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的先锋。只不过关怀的范围大多局限于岛内议题,很少对于全球的探讨。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可以以极大的格局带头关心全球议题,开创社会风气。

      4.品格的培养。不知道是什么促使马丁.路德.金在一九四八年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一个人深刻的思考,并且善于思辨。但是如果教育停止在这里,那么教出来的很可能是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通常就是最善思辨但是毫无品格的那个人……我们必须深深记住:头脑聪明是不够的,头脑聪明加上品格,才是真正教育的目的。(注六)

      他是在说希特勒吗?今天的台湾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也有痛楚的体会: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得到一流的专业训练,却不知同情心、正义感、廉耻为何物,如果他善于思辨却无法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分际,如果“道德”在他的价值观里没有一个指导的地位,我们只不过在培养将来很有能力危害社会的人罢了。

      思辨能力、知识、行动力等等,都是闯荡开拓的动力,但是没有一条船可以没有锚。品格,就是锚。没有锚的船将随风势飘荡不知所终,没有品格的人才也会使社会暗夜盲行,迈向触礁沉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3 15: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价值的永恒

      四○年代的大学生教七○年代的大学生:思想的锻炼、道德的勇气、知识的责任、社会的承担。七○年代的大学生教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思辨的能力,知识的建立,行动的参与,品格的培养。有哪一件,不是罗家伦和沙特所说的呢?

      也就是说,六十年来,人类社会的变化何其之大,而核心价值的变化又何其之小。罗家伦和沙特所处的都是尸横遍野的血腥时代,他们思虑的是,要怎样才能避免文明的腐蚀或毁灭。今天的世界,表面上科技猛进,经济翻转,但是当年最关键的问题─才能避免文明的腐蚀或毁灭,今天仍旧是最关键的问题,只是范围提升至全球,而且更为迫切。

      今天掌权的都是七○年代的大学生。掌权者愈是在乎权力,胸襟和眼界就愈是偏狭。如果说今天的大学生有什么优势的话,我想他们趁着年轻的理想特质,趁着全球化的新知汹涌,可以用最清新的品格和最开阔的全球视野来挑战七○年代的大学生,也挑战自己的成长。               

来源: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414674.asp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3 15: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思索》              龙应台
 
    一九九九年龙应台在台大法学院作的演讲

  在台湾,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讲。今天之所以愿意来跟法学院的同学谈谈人文素养的必要,主要是由於看到台湾“解严”以来变成如此政治淹盖一切的一个社会,而我又当然不能不注意到,要领导台湾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政治人物里有相当高的比例来自这个法学院。总统候选人也好,中央民意代表也好,不知道有多少是来自台大政治系、法律系,再不然就是农经系(李登辉是农经系,是不是)?(笑声)

  但是今天的题目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政治人」----要有什麽样的人文素养。为什麽不是「政治人物」呢?因为对今天已经是四十岁以上的人要求他们有人文素养,是太晚了一点,今天面对的你们大概二十岁;在二十五年之後,你们之中今天在座的,也许就有四个人要变成总统候选人。那麽,我来的原因很明白:你们将来很可能影响社会。但是昨天我听到另一个说法。我的一个好朋友说,「你确实应该去台大法学院讲人文素养,因为这个地方出产最多危害社会的人。」(笑声)二十五年之後,当你们之中的诸君变成社会的领导人时,我才七十二岁,我还要被你们领导,受你们影响。所以「先下手为强」,今天先来影响你们。(笑声)

  我们为什麽要关心今天的政治人,明天的政治人物?因为他们掌有权力,他将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所以我们这些可能被他决定大半命运的人,最殷切的期望就是,你这个权力在手的人,请务必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你必须知道什麽叫做「价值」,你必须知道如何做「判断」。

  我今天完全不想涉及任何的现实政治,让我们远离政治一天。今天所要跟你们共同思索的是:我们如何对一个现象形成判断,尤其是在一个众说纷纭、真假不分的时代里。二十五年之後,你们之中的某个人也许必须决定:你是不是应该强迫像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搬出他住了很久的素书楼;你也许要决定,在「五四」一○五周年的那一天,你要做什麽样的谈话来回顾历史?二十五年之後,你也许要决定,到底日本跟中国跟台湾的关系,战争的罪责和现代化的矛盾,应该怎麽样去看?二十五年後的今天,也许你们也要决定到底台湾和中国应该是什麽样的关系?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历史发展上,又处在什麽地位?甚至於,西方跟东方的文明,他们之间全新的交错点应该在哪里?二十五年之後,你们要面对这些我们没有解决的旧问题,加上我们现在也许无能设想的新的问题,而且你们要带着这个社会走向新的方向。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个走向未来的小小预备。

  人文是什麽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叁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为什麽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麽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约有一半人举手)鲁迅的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3 15: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麽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麽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份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我想作家也分成叁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叁个不同层次。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谁……能够完整的背出一阕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骚动、犹豫,一男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开始背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学生忘词,支吾片刻,一位白发老先生朗声接下: 
  「明月夜,短松岗。」热烈掌声) 

  你说这短短七十个字,它带给我们什麽?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麽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麽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後的纵深,那麽,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於「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麽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哲学是什麽?我们为什麽需要哲学? 

  欧洲有一种迷宫,是用树篱围成的,非常复杂。你进去了就走不出来。不久前,我还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在巴黎迪士尼乐园里走那麽一个迷宫;进去之後,足足有半个小时出不来,但是两个孩子倒是有一种奇怪的动物本能,不知怎麽的就出去了,站在高处看着妈妈在里头转,就是转不出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当然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傍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何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尤其是「解严」後的台湾,价值颠倒混乱,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历史的迷宫里,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後通向哪里。

  就我个人体认而言,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望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於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

  今天晚上,我们就来读几行《天问》吧。(投影打出)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何阖而晦 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 曜灵安藏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绿色的迷宫里,仰望满天星斗,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他问的是,天为什麽和地上下相合,十二个时辰怎样历志?日月附着在什麽地方,二十八个星宿根据什麽排列,为什麽天门关闭,为夜吗?为什麽天门张开,为昼吗?角宿值夜,天还没有亮,太阳在什麽地方隐藏?

  基本上,这是一个叁岁的孩子,眼睛张开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天上这闪亮的碎石子的时候所发出来的疑问,非常原始;因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对这样的问题,无可回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3 15: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有权力的人,和我们一样在迷宫里头行走,但是权力很容易使他以为自己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路,而且还要带领群众往前走,而事实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麽方位,也不知道这个方位在大格局里有什麽意义;他既不清楚来的走的是哪条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里去;他既未发觉自己深处迷宫中,更没发觉,头上就有纵横的星图。这样的人,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实在令人害怕。其实,所谓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迷宫,在西方的的历史里头,已经有特定的名词,譬如说,「启蒙」,十八世纪的启蒙。所谓启蒙,不过就是在绿色的迷宫里头,发觉星空的存在,发出天问,思索出路、走出去。对於我,这就是启蒙。

  所以,如果说文学使我们看见水里白杨树倒影,那麽哲学,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摸索的走出迷宫。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我把史学放在最後。历史对於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以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烂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乾草,真正的枯萎,乾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乾掉,枯乾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後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这个团枯乾的草,用一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麽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叁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乾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色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一路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叁个疯狂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的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我楞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後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於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於任何东西、现象、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麽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不认识过去,不理解现在,不能判断未来,你又有什麽资格来做我们的「国家领导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3 15: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於历史我是一个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学生。四十岁之後,才发觉自己的不足。写「野火」的时候我只看孤立的现象,就是说,沙漠玫瑰放在这里,很丑,我要改变你,因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四十岁之後,发现了历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麽过来的,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评,而在於: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件在更大的座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横的跟纵的座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

  了解这一点之後,对於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认为所谓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的、民主的、讲究个人价值反抗权威的文化,都说西方是自由主义的文化。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一下欧洲史以後,你就大吃一惊:哪有这回事啊?西方文艺复兴之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之後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前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後又是一回事。然後你也相信过,什麽叫中国,什麽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咦,这也是一个半真半假的陈述。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後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後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麽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那一段呢?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麽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後,你纳闷:为什麽这个社会给了你那麽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重读原典使我对自己变得苛刻起来。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帐。」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麽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笑)

  我写了篇文章带点反驳的意思,就是说,对不起,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次大战後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待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这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体制结构的问题。

  写了那篇文章之後,我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很有见解。好了,有一天重读原典的时候,翻到一个畅销作家两千多年前写的文章,让我差点从椅子上一跤摔下来。我发现,我的「了不起」的见解,人家两千年前就写过了,而且写得比我还好。这个人是谁呢?(投影打出《五蠹篇》)

  韩非子要解释的是:我们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一个多麽道德高尚的一个事情,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後禹当国王的时候他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所以尧舜禹做政治领导人的时候,他们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层的老百姓差别不大,「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麽了不起。(笑声)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享受的权力非常大。用二十世纪的语言来说,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以的特权,他有终身俸、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麽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3 15: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韩非子的《五蠹篇》之後,我在想,算了,两千年之後你还在写一样的东西,而且自以为见解独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这种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认为其实应该是一个基本条件。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於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讲到这里我想起艾略特很有名的一篇文学评论,谈个人才气与传统,强调的也是:每一个个人创作成就必须放在文学谱系里去评断才有意义。谱系,就是历史。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汤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文学、哲学跟史学。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成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麽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会弹钢琴的刽子手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毛泽东会写迷人的诗词、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於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後,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後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素养和知识的差别,容许我窃取王阳明的语言来解释。学生问他为什麽许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的事情,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个人的解读里,王阳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识」的层次,而素养,就是「知行的本体」。王阳明用来解释「知行的本体」的四个字很能表达我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真诚恻怛。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於: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在我们的历史里,不论是过去还是眼前,不以人为本的政治人物可太多了啊。



  一切价值的重估

  我们今天所碰到的好像是一个「什麽都可以」的时代。从一元价值的时代,进入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但是,事实上,什麽都可以,很可能也就意味着什麽都不可以:你有知道的权利我就失去了隐密的权利;你有掠夺的自由我就失去了不被掠夺的自由。解放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种变相的捆绑。而价值的多元是不是代表因此不需要固守价值?我想当然不是的。

  我们所面临的绝对不是一个价值放弃的问题,而是一个「一切价值都必须重估」的巨大考验;一切价值的重估,正好是尼采的一个书名,表示在他的时代有他的困惑。重估价值是多麽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

  於是又回到今天谈话的起点。你如果看不见白杨树水中的倒影,不知道星空在哪里,同时没看过沙漠玫瑰,而你是政治系毕业的;二十五年之後,你不知道文学是什麽,哲学是什麽,史学是什麽,或者说,更糟的,你会写诗、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同时却又迷信自已、崇拜权力,那麽拜托,你不要从政吧!我想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真诚恻怛」的政治家,但是它却充满了利欲薰心和粗暴恶俗的政客。政治家跟政客之间有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差别,这个差别,我个人认为,就是人文素养的有与无。

  二十五年之後,我们再来这里见面吧。那个时候我坐在台下,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意兴风发的总统候选人坐在台上。我希望听到的是你们尽其所能读了原典之後对世界有什麽自己的心得,希望看见你们如何气魄开阔、眼光远大地把我们这个社会带出历史的迷宫----虽然我们永远在一个更大的迷宫里----并且认出下一个世纪星空的位置。

  这是一场非常「前现代」的谈话,但是我想,在我们还没有属於自己的「现代」之前,暂时还不必赶凑别人的热闹谈「後现代」吧!自己的道路,自己走,一步一个脚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9 00: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up一下
龙应台一直是自己喜欢的作家~
收了慢慢看看,慢慢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三故乡 ( 沪ICP备2020027994 )

GMT+8, 2024-4-24 16:20 , Processed in 0.1843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